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9 14:26: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现代文学

四、 论述题

1、论《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①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开创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②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并使之互相结合的源头;③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达式样、技巧和方法;④革新了中国小说的结构形式;⑤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开辟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2、分析阿Q形象的典型性。

①阿Q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环境中的落后农民形象。②阿Q性格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表现为缺乏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③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它艺术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揭示了国民灵魂的病症。 3、鲁迅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有那些?

率先冲破了旧小说的陈旧格局,创造了现代多种形式的新型小说。他对现代小说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与创造,使现代文学真正成为关于“人的发现”和“人的觉醒”的“人的文学”。《故事新编》作为历史题材小说,开创了以古喻今、古为今用的范例,影响深远。

第三章 郭沫若 一、填空题 1、《女神》 2、《星空》

3、《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4、《炉中煤》

5、《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二、名词解释

1、“内在律”:从诗歌本体来讲,《女神》对中国新诗的最大贡献就是它对诗歌“内在律”的发现。中国旧体诗讲究平仄、对偶、韵诗、句法等规则,属以声调为核心的“外在律”格律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已无法适应现代中国人对生活、情绪的自

第 13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由表达。郭沫若一开始就努力寻求取代旧体诗艺术规范的“诗之精神”,依照对情绪表达的需要,突破对诗歌韵律、字数等形式方面的界限,以火山爆发的激情、庞大有力的意象、心潮澎湃的节奏为新诗开创了新的规范。

2、《三个叛逆的女性》:1925年,郭沫若把他早期写作的三部描写女性的历史剧本合集出版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其中的三个剧本分别为《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它以妇女问题为突破口,矛头穿过封建父权、夫权、王权三个盾牌,直接指向中国封建文化的精神支柱——封建伦理,在思想上激励鼓舞了一代青年,在形式上以历史题材的话剧令观众耳目一新。

3、《星空》:郭沫若于1923年出版了他的诗歌、散文、戏曲集《星空》,这是他彷徨时期的作品。《星空》失去了《女神》的单纯性与统一性,多种画面、音调交换出现,反映了历史彷徨期的复杂多变性。它虽然缺少《女神》的那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但技巧却趋于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

4、“时代大我”: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诗歌中创造了一个“开辟洪荒”的时代大我形象。诗人以激流猛进的现代精神发出了对旧世界的诅咒和对光明世界的赞美,崇拜巨人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这个抒情自我是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它是“五四”时代精神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体现。

5、《前茅》:出版于1928年(主要写于1923年)的《前茅》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他辞别了《星空》中那种“深沉的苦闷”和“低徊的情趣”,重新正视坎坷的现实,以粗犷的声调歌唱革命。虽然《前茅》是写在诗人还没有投身实际革命斗争的时候,因为缺乏生活实感,有些诗不免给人以空泛的感觉;但在当时革命情况复杂的年代里,这些粗犷有力的歌声和勇敢大胆的宣言,的确可以算是“革命时代的前茅”。

6、“失事求似”:是郭沫若浪漫主义史剧观的核心观点。即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历史精神,但不必为历史真实所束缚,大的事件和人物尽可能做到本质的真实,而一些具体事件和细节则尽可以灵活地想象和虚构。这一创作原则,为史剧创作中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

第 14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三、简答题

1、简析《女神》的文学史地位。

①是五四时期民主与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为诗歌反映社会潮流,表现时代精神开辟了新路,树立了典范。昭示着新诗革命首先必须是内容的革命。 ②以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式给中国诗歌带来一场诗体的革命,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③以紧扣时代脉搏的宏深博大的思想内涵和全然创新的诗歌形式,为五四白话新诗取得了强力的突破,开创了一代诗风。 2、简析《女神》的思想和艺术局限。

①对现实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其理想的表现有脱离实际的倾向。② 对诗歌形式的自由与限制的辨证关系认识不足,强调“绝端的自由”和感情的一泻无余,忽略了外部形态的必要节制,导致直露、单调、缺少诗味和过度散文化。

③其不足有时代的原因。时当新诗初创时期,新的美学规范尚未建立,新的形象体系尚未形成。

3、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反抗压迫”的叛逆思想;“舍身报国”的爱国思想;“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除掉暴君”的革命思想。

4、简析《屈原》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主情和侧重写意的特点;“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历史变形的大胆想象;人物的理想化处理;喷发式的情感表现;大开大阖的戏剧冲突;悲壮恢弘的艺术美感。 5、《屈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借古喻今,暗示当时国内现实;赞颂屈原的爱国精神,影射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借屈原的呐喊,呼出当时国统区人民的心声;反对投降,抨击专制,鼓舞人民的爱国热情。

6、概述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倾向。

思想倾向: 强烈的爱国思想;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艺术倾向: 主情主义倾向;现代主义手法;浪漫主义范畴。

第 15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四、论述题

1、论《女神》的思想意义。

①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个性解放要求是其必然体现。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体现了当时觉醒的青年一代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呼声。这种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显得强烈、热切、无所畏惧,因而也极富个性色彩。如《天狗》、《浴海》、《地球,我的母亲!》等。 ②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当时落后、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激发了诗人反抗和叛逆的精神。与反抗、叛逆精神相联的是创造精神 ,包括人的创造精神和自然的创造精神。在《女神》中,创造精神和反抗、叛逆精神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互补的有机整体,使诗作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③爱国情思的抒发:诗人身居异邦,感于祖国的贫弱,常怀忧国情思;五四运动的鼓舞,使之在忧国之外又表现出对祖国新生的热望。透过那些新鲜华美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

2、论《女神》的艺术特色。

①鲜明的理想主义倾向:抒发情感、寄托理想是《女神》的基本艺术形式;理想主义强光照亮了《女神》的大部分诗作。②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情感的强化、极化和喷发式宣泄;有倾诉,但更多的是呼喊和宣泄;几乎全用直白,很少暗示。③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想象:借助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来构思,采用夸张写意的手法和绮丽华美的语言。④大气磅礴、激越豪迈的风格:藐视一切、荡涤一切、统摄一切、创造一切的磅礴气势,排山倒海、锐不可挡、恢弘勇猛、激越豪迈的格调和崇高美感。 3、论郭沫若的个性主义思想及其体现。

①个性主义是郭沫若早期的主导思想。其形成基于三种因素:一是长期对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个性的奴化教育的深恶痛绝,二是受西方近代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影响,三是因五四时期人的觉醒和解放的时代潮流的冲击。②郭沫若在文学观念上主张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这种主情主义文学观,正是其个性主义思想的体现,也是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的体现。③这种个性主义思想在其文学创作中是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而表现出来的。

第 16 页 共 24 页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答案 的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yfok1hsfp9bpag88nyo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