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09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1 5:39: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家的各种艺术实践及教学;第三次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在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苏中文化合作协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来华支援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大批苏联音乐专家及艺术团体的指导、访问活动。 此次参会的专家及青年学者们纷纷谈到了上述不同阶段俄苏音乐家在中国的活动情况。其中,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教授、王震亚教授、毛宇宽教授、汪毓和教授与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柱铨教授,作为俄苏音乐家在华活动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分别回忆起当年一些深刻、感人的往事,并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实证。

于润洋教授回忆自己的音乐生涯时说:“我的大半生都和俄罗斯音乐有关,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就是一位白俄钢琴家,是她最早引我跨进音乐的门槛。在音乐学院最初学习作曲,教授阿拉波夫也曾给予很高评价,让我很受鼓舞……”王震亚教授在跟研究生的交谈中,详细地介绍了上世纪50年代苏联音乐专家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及学员学习的情况,并总结了苏联专家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师资培养、科系建设、教研室建设及教学大纲编写等方面的巨大帮助。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师,王震亚教授当初亲自参与了苏联专家班作曲理论课的教学,回忆起阿拉波夫、古洛夫、托多洛娃授课的情况,他对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建立规范的专业音乐教学体系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强调“这段历史

是不应忘记的”!毛宇宽教授曾在上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及演出的翻译,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是非常深入的,此次他克服身体的不便专程从香港赶来,不仅在现场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中苏音乐交流方面的史实,而且为大会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在发言中,他回忆了小提琴专家米基强斯基在中国授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闻轶事,客观评价了米基强斯基在小提琴教学中给予中国小提琴演奏者及小提琴专业建设的重要帮助和有益启发。汪毓和教授曾于上世纪50年代参加过苏联音乐史专家班的学习,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总结者,他全面论述了“俄罗斯苏联音乐对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俄音乐文化的交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中俄两国在政治体制、经济交往和文化发展上早已形成难分难解、相互依存的历史,两个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影响是永存的。”周柱铨教授作为上世纪5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个拿到音乐学系毕业证书的学子,回忆了当年跟苏联专家学习的情形,提出苏联专家在教学上非常重视实践,能够给学生生动地讲述,并且苏联专家对音乐学系等系科的建立功不可没。

除了上述专家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所进行的发言外,此次参会者还提交了大量研究苏俄音乐家及音乐团体在中国相关活动的学术论文:其中陈静的《哈尔滨俄侨西洋音乐

教育特点研究》、胡雪丽的《20世纪上半叶犹 太音乐家对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刘洋的《中俄钢琴教育的纽带――俄侨音乐家在哈尔滨创办音乐学校史料综述》、高延松的《20世纪俄侨音乐家在“老哈响”的音乐交流与影响》等,集中对俄侨在哈尔滨的音乐活动及音乐教育领域的贡献展开论述,详细梳理了俄侨在哈尔滨开办音乐学校、组建音乐团体、建设剧场、创办报刊等史实,肯定了哈尔滨的俄侨音乐家在西洋音乐传人哈尔滨,以及使西洋音乐在哈尔滨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果实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洛秦的《文化避难、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上海俄侨“音乐飞地”历史现象的文化解读》、王艳莉的《尽显“俄国色彩”的中国西式管弦乐队――谈上海工部局乐队成功运营的策略》等,则以上海的俄侨活动为主要评述对象。强调了大量生活在上海,从事演艺、教学工作的俄侨音乐家在租界营造了“飞地”性质的音乐社会,对西方音乐文化进入中国大陆并对中国音乐现代性转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指出工部局乐队奉献的俄国音乐盛宴,俄侨音乐家与上海工部局乐队交往的历史,应是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是推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卞祖善的《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纪念阿隆?阿甫夏洛穆夫诞辰100周年》、满新颖的《阿甫夏洛穆夫的中国题材音乐戏剧创作在20世纪中俄音乐交流中的影响》、孙德俊的《苏

石林及其俄罗斯声乐艺术对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教育发展历史影响之源考》、刘学清的《“小提琴教父”――特拉赫金伯格》等文章,以个别俄侨音乐家在华的艺术活动为研究视角,重点探讨了他们各自音乐创作及教学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肯定了他们的艺术实践对于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呼吁学界进一步加强对这些伟大的国际友人的整体性研究。吴鹏的《初探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音乐交流的动因及意义》、王晶的《克拉芙琴科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影响》、李然的《交响乐艺术的盛宴――谈苏联国家交响乐团访华演出的历史意义》等,侧重研究上世纪50年代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苏中文化合作协定》背景下,苏联专家来华教学及各艺术团体访华演出的盛况及其社会影响。另外,王秦雁的《中国两家出版社的俄罗斯音乐图书出版概况》,以上海音乐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苏俄音乐图书出版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对上世纪50、60年代和80年代以后出版情况的总结和对比,反映出当前我国对俄罗斯音乐相关图书出版的缺失和不足。

四、革命的号角、艺术的感召: 俄苏歌曲的深刻影响

薛范先生作为解放初期即从事俄苏歌曲翻译工作的专

2009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yjjm59g8w8az813jgo32teb88j4b1005r1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