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页 共12 页
分、适当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出具报告的一种专门的审计活动。 2.2 清产核资审计的目标
清产核资审计目标是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反映清产核资结果的报表是否在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发表意见。 2.3 清产核资审计的要求
清产核资审计的要求是全面核实企业资产、负债、权益的存在性、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及分类,最终使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负债、权益都是存在的,且是企业的权利或义务,并进行了准确地计价和分摊,其分类也是准确适当的。如对有形资产要有盘点表,以证明其存在性,对有权属的还需获取产权证明,证明其权属,无权属的需获取其购置时的相关处理资料。
清产核资审计的要求具体说就是通过清产核资审计,审计人员应能清楚地了解企业会计报表所列数据及其所包含科目反映的经济事项,并了解其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形成依据。 2.4 清产核资审计面临的风险 2.4.1 风险类别 2.4.1.1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是指引起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产生错误认识的一系列违反编报原则的错误。这里的重大错报是包含重大遗漏在内的。
清产核资审计中面临的审计风险同样是指企业提交的反映清产核资结果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企业提交的反映清产核资结果的财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有费用资产化、资产费用化、虚列资产负债、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隐瞒对外投资等类型。
2.4.1.2 其他风险
清产核资审计中的其他风险主要是财务报表不含有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错误地发表了财务报表含有重大错报的审计意见的风险。主要是指在审计中适用
第 4 页 共12 页
标准或对标准理解有误及证据收集不充分,导致对企业经济事项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对会计报表的评价。 2.4.2 主要风险识别
2.4.2.1 资本化收益性支出(费用资产化)
费用资产化,包括不按规定进行资产减值、折旧、摊销;不按规定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将应费用化处理的支出项目通过待摊计入往来或长期资产项目。
2.4.2.2 资本性支出费用化(资产费用化)
不按规定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将资本化支出项目计入当期损益,形成账外资产。如满足固定资产要求的资产列入当期费用,或应予摊费的费用直接列入当期费用。
2.4.2.3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
期间内任意调节会计政策,并随意进行会计估计。如存货发出在各种会计政策之间任意调节,随意调整坏账损失计提比率和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 2.4.2.4 虚列资产负债
虚列资产负债,包括空挂往来,或资产及负债已处置,但不进行会计处理,导致虚列资产负债。 2.4.2.5 隐瞒对外投资
将企业对外投资计入往来,不按规定进行核算,隐瞒收益或亏损导致企业资产流失或资产虚增。
2.4.2.6 风险识别主要考虑的因素
动机决定行为,因而识别风险的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了解企业实施清产核资的动机。除国家统一安排进行的清产核资和企业为内部管理需要而进行的清产核资外,企业进行的清产核资主要是为进行产权交易提供一定的依据,因而存在高估的资产、隐瞒负债从而高估企业权益的情况比较多,当然如果是交易方是管理层关联方或大股东关联方,存在低估的资产、高估负债从而低估企业权益的情况就比较大。而国家统一安排进行的清产核资和企业为内部管理需要而进行的清产核资,在管理层面临绩效考核的情况下,存在高估的资产、隐瞒负债从而高估企业权益的情况就比较多。
第 5 页 共12 页
2.4.3 风险应对
只要掌握了相关的标准,并在审计中严格执行相关程序,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于清产核资审计中面临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除此外我们还需关注审计期间企业的重大经济事项,以确定企业的会计系统是否按标准进行了准确的确认、计量和列报。 2.4.3.1 掌握相关标准
企业会计系统实质上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事项的结果按标准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从而生成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这里暗含了两个标准,一是可能对同一经济事项产生不同经济后果的财务制度及企业经济行为应遵从的其他法规;二是对同一经济结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遵从的会计准则、制度。
不同的财务制度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其按同一会计制度确认、计量和列报也将不相同,而同一经济后果适用不同会计准则、制度,其确认、计量和列报也会不相同。正是由于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项的处理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可能导致对资产、负债及权益的不同认定,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必须掌握企业适用的标准,对标准不可混用。
我国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准则及财务通则的变更比较多,新年旧准则、通则的适用期间不同,且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和财务通则的适用是有条件,因而在从空间范围来看是新老并行,从时间范围来看是新老更替。但就单个企业来说其某段时间适用的会计准则、制度及财务制度必须是特定的,不能随企业需要部份适用新标、部份适用旧标准。
2.4.3.2 关注审计期间(企业连续三年间)的重大事项
在审计时应特别关注以下事项: 1、重大对外投资、资产购置;
2、供应商、客户账存余额的重大变动及新增账存余额较大的供应商、客户; 3、会计政策变更及其影响的金额; 4、会计估计变更及其影响的金额; 5、企业重大的会计调账行为; 6、企业资产、负债及权益的异常变动。
第 6 页 共12 页
2.5 实施具体审计程序前应做的工作 2.5.1 了解被单位基本情况
向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调查了解情况,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的主要内容为:被审计单位开展业务的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及经营风险;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核算办法(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等)、内部控制制度、具体的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包括组织机构图、业务流程图、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到达所需时间等)、行业特殊情况说明等。 2.5.2 确定清产核资审计范围
清产核资审计范围应包括被审计单位总部及所属全部的子公司(含下属二级核算单位、分支机构等)截止清产核资基准日的资产、负债及权益状况。
资产、负债、权益反映的是被审计单位在某一时点上的财务状况,是时点数,因而在开展清产核资审计前需确定清产核资基准日,确定清产核资基准日就明确了审计针对的时点。
2.5.3 向被审计单位下发?所需资料清单?等工作资料
应按照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的特点设计?所需资料清单?。并说明清产核资范围;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产权证明;企业清产核资清查明细表及申报资产损失相关证据(包括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出具的专项说明);企业认为有必须提供其他资料,包括与清产核资基准日相关的、以前年度会计及其他资料。 2.6 清产核资具体审计工作
由于受现实状况的限制,在审计人员进场时被审计单位或许没有进行相关的账务清理、财产清查工作,清产核资实际上成了在审计人员主导下的对企业现有账务及资产进行清理、清查的一种行为。但要明确一点,清理、清查仍是企业行为,我们是对企业清理、清查结果也就是经清理、清查后企业提交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是对相关清理、清查活动进行审计,进而核实企业资产、负债及权益。因而在审计人员主导的清理、清查过程中,对相关的问题的处理仍应以企业名义出具,比如盘点资产,企业需全面盘点资产,我们只需抽盘;对相关清查中的损溢也需由企业按其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如不我们需视重要性确定是否在报告中反映。
对相关报表项目的审计程序按会计报表审计程序实施,但其范围应覆盖该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