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呐喊。
纵观江平的一生,法治二字始终贯穿。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立法的历程,尤其是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长达近30年。面对争议,江平选择与一众法学家集体高调回应。2007年3月16日,?五年八审?的《物权法》终于高票通过。十多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江平总结,当时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法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法律本身也被当作一种工具,容易受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干预。
江平是那一代人中声誉最隆的法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思想无限呐喊。他曾说自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掉入时代的缝隙,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和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从某种意义说,江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工作者的生命,从50岁才真正开始。那是1979年,他终于摘掉戴了22年的?右派?帽子,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课程。重回学校不久,江平便提议开设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他用当年留学苏联所积累下来的理论和资料编写教材,法大所有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都由他授课。
现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的孔祥俊是江平的博士生,他说听姜老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我们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看待案例,他却能把制度融进案例,从里面抽出一个精神来?。孔祥俊回忆,当年的课堂上,江老师常常给他?醍醐灌顶?之感。
江平常说,包括他在内的这一代法律人,在法学界的作用,就是一架?人梯?,在接受过现代法律教育,拥有法治理念后,被投放到教育岗位,为硕士生、博士生,花费七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搭建一架学习法律的梯子。他用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未来中国的法律人。直到现在,法大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毕业的时候穿上一件文化衫,上面印着江平在30年前手书的一句话:只向真理低头。
63岁那年,江平卸任一切公职,继续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和在公共法律事件上表达意见来发挥影响力。到广东打工的湖北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后,江平激烈抨击收容遣送制度。重庆李庄案第二阶段,已经81岁的江平顶着巨大的压力,加入李庄案法律顾问团,为捍卫中国律师制度和律师合法权益鼓与呼。
总有人问这位跌宕一生的老人,对中国的未来怎么看。他总是笑眯眯的:?这个社会总是朝向一个更美好的前景发展,这是我始终相信的。所以在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乐观的。?在江平看来,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我们这一代法律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承上启下,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学生。?他愿意一点一点地看着国家改变,?希望能够看到我们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更好一些?。
(选自《人物》,有删改)
链接材料:
5
①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与颁行,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②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一次抬重物过铁轨,由于心力交瘁,他被风驰电掣的火车带倒,直拖出去十来米远,性命保住了,但无情的车轮碾碎了他的一条腿。江平写下的诗中有我们难以体会的心境:?残肢逆遇何足悲,伤情失意安得摧。愿将惭怍五尺躯,送与世炉万般锤。?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搬离养老院回到住所,即将85岁的江平虽接受了“老去”的困境,尽量减少外出,
但某些重大时刻又忍不住在公共场合发声、呐喊。
B.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多年来,法律从未受到重视,只是被当做工具,
受到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的干预,江平对此极为不满。
C.摘掉“右派”帽子的江平回到大学,教授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
教材则用他留学苏联时所积累的理论和资料编写。
D.法大每一个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要穿一件印有江平手书“只向真理低头”的文化衫,
这既是对江平的敬仰,又是对法律精神的继承。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物权法》的出台是江平参与和见证的中国立法进程的一个缩影。面对争议,江平
和一众法学家高调回应,《物权法》最终高票通过。
B.我国的法制建设,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著作等身的法学专家,也需要像江平一样著
作不多而以社会为舞台为法制助力的法律活动家。
C.江平这一代法律人甘当学习法律的人梯,他们能带领学生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思
考法律,更能把制度融会贯通,向学生传递法律精神。
D.江平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因为所抬物品过重行走艰难,被火车带倒而碾碎了一
条腿,但他身残志坚,赋诗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屈。
E.江平信心满怀,在他看来,他的时代已经终结,其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但是他认为中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会越来越好。
9.对中国法治建设,江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6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元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
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
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
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
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
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
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
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
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
7
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
的不满,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
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
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2)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江梅引 姜夔①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释】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
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
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来源学科网ZXXK]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
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累写成的
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E.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
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15.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