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学习目标: 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重点: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主张。 2.难点:正确认识孔子与老子的历史影响。
教材整理1 孔子的学说
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内容
(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①“仁”,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人际关系上则是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为了实现“礼”,就必须“正名”。
(2)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独立思考。
3.历史影响
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深度点拨] 孔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
【提示】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2)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教材整理2 老聃与《道德经》
1.历史地位:历史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著作:后人将其思想整理为《道德经》,又称《老子》。 3.思想主张
本原论 哲学思想 天命观 辩证法 政治思想 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天法道,道法自然”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无为而治” 4.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轻巧识记] 孔子与老子思想主张的对比
(1)面对春秋乱世,老子与孔子在政治主张上的不同:孔子主张积极入世,努力推行自己的思想;老子主张消极避世,尊重规律,主张“无为而治”。
(2)老子的“无为”思想与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的共同之处:二者都要求统治者体恤百姓,反对统治者实行暴政;二者的思想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为政以德”,这是“仁”的具体体现。 2.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孔子希望通过扩大教育对象范围,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明“礼”。 3.孔子兴办私学,为学术的下移与传播做出了贡献。 4.老子的“无为”是指统治者不妄 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探究点一 孔子的思想
史 料 解 读 史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关键词:“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史料二 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仁”和“礼”的关系是什么?孔子追求“礼”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关系:“仁”与“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2.根据史料二指出,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 【提示】 人们认识变化由敬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史论拓展】
孔子的思想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探究点二 老子的主张
史 料 史料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史料二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抓住史料二中开头和结尾的关键语“小国寡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史料应用】
民”“老死不相往来”所包含的思想。 解 读 注意史料一中的“道”“万物”,在此作者提出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注意史料二中的省略号,据此将史料二分为三层,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对鬼神和人的态度。
1.史料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如何看待该思想?
【提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体现对宇宙本原的探索精神,本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史料二反映了其怎样的政治主张?如何评价该主张?
【提示】 “无为而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史论拓展】
全面认识老子的思想
(1)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其“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但其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做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
(3)老子主张统治者要“无为”,同时也使“民无知、无欲、无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他反对采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让历史倒退的想法,是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在现实斗争中的精神寄托。
《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提到:“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 )
A.《论语》 C.《春秋》 【解题模板】 抓关键 理解材料中“‘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是解题的关键,“无”和“有”是相对的 《论语》《春秋》《诗经》是儒家经典,题干中并未提到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信息,故A、C、D三项错误 题干中“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这句话体现出了道家思想中有关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B.《道德经》 D.《诗经》
排易误 验结论 【答案】 B
1.“仁”和“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 )
【导学号:111400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