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标出两至三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关键词语:○○ 佳妙句: 饮酒 批注: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1.心远地自偏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4.A 新题演练:5.前四句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6.我们在加批注时,应先圈定自己有感觉的词语、句子,之后指出它的独特、深刻之处,可以着眼于内容、感情,也可以着眼于手法、语言。示例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那样的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示例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美丽景色,并且融情于景,从中不难体会到诗人陶醉于傍晚山中美景的心情。“相与”二字极为生动,似乎鸟也通人性,连回巢也是结伴在一起。
1+1拓展:1.甲诗: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乙诗:夕阳映照下的南山景物是那样美丽,结伴回巢的飞鸟是那样安闲。 2.“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3.都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考练兵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
2.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3.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4.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5.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新题演练
6.李白是一位才气纵横、豪情万丈的诗人,在经受了宦海风波之后,他才发现,人生的道路坎坷崎岖,他用比喻“ , ”形象地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尽管现实令他失望,但他心中仍然坚信:“ , 。”
7.这首诗感情激荡,一波三折,试简要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8.怎样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2.“停、投、拔、顾”四个一连串的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3.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4.“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5.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新题演练:6.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7.先是用盛宴来反衬内心的苦闷,跟着用比喻正面写行路难;接下来笔锋一转,诗人在一片茫然中想到了两个给自己增加信心的人物;而当他思路回到现实中时,内心又陷入彷徨之中;最后,诗人经过内心的激烈冲突,再次摆脱了彷徨苦闷,表达了一种坚定的自信。 8.这两句诗是用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来勉励自己。吕尚暮年在碧溪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在受商汤聘任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旁边。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中考练兵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位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的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新题演练
5.读下面几句诗,解释其中的“萋萋”一词。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完这节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用散文的语言将其再现出来。
7.这首诗每章的前两句属于《诗经》中民歌的哪种表现手法?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8.《蒹葭》是一首优美而深情的恋歌,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是《诗经》中最富“朦胧美”的作品。这种“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及相思之苦。 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A(《蒹葭》是一首思念恋人的诗歌,有惆怅,没有焦灼)
新题演练:5.茂盛的样子 6.在深秋的一个清晨,有一位青年男子来到河边,徘徊观望。眼前是一片苍苍芦苇,脚下遍地白露。他在寻找什么呢?原来他所爱慕的少女,正在河对岸的那个地方。可是有河水阻隔,芦苇遮蔽视线,那位少女便显得若隐若现,影影绰绰。于是他只好沿着河边坎坷不平、弯曲难行的小路上下求索,往返追寻。最终还是可望而不可即。 7.这首诗每章开头的两句诗用的是“兴”,诗人以秋景起兴,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凄清的气氛,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痴迷、怅惘的感情,真可谓情景交融。 8.这种“朦胧美”的表现主要是:一是景物迷离朦胧,一是抒情主人公所寻找的对象如梦如幻。距离产生美,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美,使这首诗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江城子·密州出猎
7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中考练兵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 ”字用得好,妙在: 。
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3.仔细观察下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出猎时的场面,下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的豪情狂态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B.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C.诗人在词中多次用典,以孙权、魏尚自比,以“天狼”借指敌人,直接表达自己期盼重被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D.诗人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塑造,体现出诗人粗犷、豪放的风格。 新题演练
5.词中对出猎场面的描写,表达了词人的何种情怀?
6.“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7.你觉得这首豪放词豪放在哪里?
1+1拓展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面对苏轼《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啼血是愁苦的象征,这句做到了情景交融。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情、景、理交融。
2.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江城子·密州出猎》写的是一次出猎,《浣溪沙》写的是一次出游。从这两首词中,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