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1.卷 “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3.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或:千骑卷平冈) 4.C
新题演练:5.这首词描写出猎,场面壮阔,气氛紧张而热烈,表达出词人狂放快意的情怀。6.“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立功的决心。 7.只要能说出这首词内容、风格上的特点即可。示例:这首词写出猎场面,激动人心,全词感情豪壮高昂,音调激越铿锵。
1+1拓展:1.C2.表现了作者虽身处困境,仍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一个壮志满怀、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一个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苏轼。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中考练兵
1.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新题演练
5.这首诗的第三联历来脍炙人口,你能说说它广为传诵的原因吗?
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客路”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B.“风正一帆悬”的“正”兼指“顺”“和”,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C.五、六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
D.这首诗中最具有画意的是七、八两句。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1.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2.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示例:由于涨潮,两岸之间的水面比平时更显宽阔;因为风正,船帆便端端直直地悬挂于桅杆上。3.“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
9
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涵哲理。 4.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新题演练:5.这两句写景逼真,而且蕴涵了一种理趣,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6.D(三、四句最富画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中考练兵
1.作者在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至少答出四种)
2.从诗歌体裁看,这首诗是 。全诗表达了作者 之情。 3.请你说说颔联中“争”和“啄”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4.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
新题演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欲: 才能:
7.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是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的? 8.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1.孤山寺、贾亭、湖水(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 2.七言律诗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或“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3.“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4.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5.①这两句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②抓住了“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新题演练:6.渐渐就要 刚刚能够 7.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8.不能换。因为初春时节,早莺、新燕数量还不多,用“几处”“谁家”符合季节特征。
10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中考练兵 1.诗中用一个“ ”字写出秦淮河迷蒙冷清的特点,以“ ”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名篇。
D.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3.对下列诗句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此句以“钩”喻月之形,残缺之月更添愁绪,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俯仰古今变迁,感慨人生无常,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由景及人,由人及情,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作者巧妙地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新题演练
4.“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寒冷的雾气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水面和两岸的沙滩。从你背过的诗文中再写出一句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5.“指桑骂槐”是这首诗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你能具体说说吗?
6.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描绘出一幅迷蒙冷寂的秦淮秋夜图,造成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如果把“烟笼寒水月笼沙”看作是精彩的画面,那么,“夜泊秦淮”便是边角的题字了。
C.诗的三、四句是批评歌女们在国事艰危的时候竟然还唱着靡靡之音。 D.“犹唱”二字,巧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联了起来,意味深长。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1.笼 近酒家 2.D3.B
新题演练:4.示例:秦时明月汉时关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筑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5.诗人表面上是批评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是谴责正在酒楼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6.C
赤壁
11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中考练兵
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由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 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 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新题演练
4.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纯属对历史的评述,还是另有言外之意?请简要说明。
6.这首诗曾引发过一段诗坛公案。宋代诗歌评论家许彦周认为,这次战争有关吴国存亡,百姓遭难,杜牧对此什么都不说,却只怕捉了二乔,显得不知轻重。清代文学家何文焕认为,杜牧诗意是说周瑜侥幸成功,几乎家国不保,许彦周误会了杜牧的原意。对以上争执,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1.第一问:“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第二问:假如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2.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 3.C
新题演练:4.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5.有言外之意。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一方面是悲哀自己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同时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6.诗歌是文学,它要求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抒写诗人的独得之见。杜牧的诗咏赤壁事,赤壁大战中东吴的主将是周瑜,小乔是她的妻子,连二乔都被曹操俘获了,这不正形象地说明了东吴的灭亡吗?杜牧通过一首小诗表达出了对一场战争的独到看法,曲折地表现出了自己的才干和抱负无法施展的慨叹,无疑是可贵的。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中考练兵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