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地雷达使用提纲
1、适用范围及适用条件 2、设计规范及收费标准
3、不同地质情况的雷达波形特征
1、适用范围及适用条件
1.1适用范围:
探地雷达法适用于基岩深度、水位深度、软土层厚度与深度,断裂构造等地质工程探查,城市路面塌陷、岩溶塌陷、土洞、滑坡面等地质灾害调查,地下水污染带监测,地基加固效果评价,路面、机场跑道、洞室衬砌检测,堤坝隐患,地下泄露,地下管线及其他埋设物探测,考古探查等。
1.2适用条件:
(1)探测目的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明显介电常数差异,电性稳定,电磁波发射信号明显;
(2)目的体在探测深度或距离范围内,其尺寸应满足探测分辨率的要求; (3)测线上天线经过的表面应相对平缓,无障碍,且易于天线移动; (4)测区内不应存在大范围金属构件、无线电发射频源等较强的电磁波干扰,或通过处理无法消除的干扰;
(5)不应存在极低阻屏蔽层;
(6)单孔或跨孔检测时不得有金属套管;
2地质雷达测线测点设计规范及收费标准
2.1测线测点设计规范
2.1.1工程物探应根据任务要求、探测方法、目的物的规模与埋深等因素综合确定工作比例尺,测网布置应与工作比例尺一致,测网密度应能保证异常的连续、完整和便于追踪;
2.1.2布置测线时,测线方向宜避开地形及其它干扰的影响,应垂直于或大角度相交于目的物或已知异常的走向,岩溶、采空区、防空洞等走向多变体的探测宜布设两组相互正交的测线;
2.1.3测线长度应保证异常的完整和具有足够的异常背景;
2.1.4探测范围内有已知点时,测线应通过或靠近该已知点的布设;
2.1.5点测时,测点布设位置、测量应满足资料解释推断的需要; 2.1.6工作比例尺确定后,宜参照表1选择测网密度。
表1 工作比例尺与测网密度
比例尺 1∶25000 1∶10000 1∶5000 1∶2000 1∶1000 1∶500 2.2收费标准
线距(m) 250 100 50 20 10 5 点距(m) 25-50 10-20 10-20 5-10 1-5 0.5-2 点测(点/km2) 10-20 80-120 300-400 2000-2500 -- -- 地质雷达探测收费参见《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第7章——工程物探,收费标准见表2
表2 地质雷达收费标准
工作方式 地质雷达 点测 连续 点 km 工程勘探 20 (元/点) 13500(元/km) 路面质量 20(元/点) 6300(元/km) 探淤深度>10m,附加调整系数为1.3;不足4个组日按4个组日计
3、波形特征
在工程勘察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有:断层破碎带、裂隙带、富水带、岩溶洞穴、岩性变化带等。以下分别采用了来自不同工区的地质雷达波形图对以上几种典型地质现象与地质雷达特征图像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 2.1完整岩体
完整岩体一般介质相对均匀,电性差异很小,没有明显的反射界面,雷达图
像和波形特征通常表现为:能量团分布均匀或仅在局部存在强反射细亮条纹;电磁波能量衰减缓慢,探测距离远且规律性较强;一般形成低幅反射波组,波形均匀,无杂乱反射,自动增益梯度相对较小。该类岩体的探测和解释精度通常比较高,其典型图像见图 1。
图 1 完整岩体的地质雷达特征图像
2.2 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带
断层是一种破坏性地质构造,其内通常发育有破碎岩体、泥或地下水等,介质极不均匀,电性差异大,且断层两侧的岩体常有节理和褶皱发育,介质均一性差。而裂隙带通常存在于断层影响带、岩脉以及软弱夹层内,裂隙内也有各种不同的非均匀充填物,介电差异大。他们一般都有明显的反射界面,这就为地质雷达创造了良好的应用条件。在断层或裂隙带,其地质雷达图像和波形特征较为相似,通常表现为断层和裂隙界面反射强烈,反射面附近振幅显著增强且变化大;能量团分布不均匀,破碎带和裂隙带内常产生绕射、散射,波形杂乱,同相轴错断,在深部甚至模糊不清;电磁波能量衰减快且规律性差,特别是高频部分衰减较快,自动增益梯度较大;一般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线为破碎带或裂隙带的位置。其典型地质雷达特征图像如图 2 和图3 所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