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5 15:31: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6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

成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部分(一)

1、学习目标:

本章共14篇文章,其中文言文8篇,白话文6篇;其中精读文章8篇,泛读文章6篇。通过14篇议论文的学习,要求掌握:(1)议论文的基础知识;(2)提高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3)了解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 2、学习建议

(1)认真阅读课文,课文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尤其是文言文要能读懂,读通;

(2)认真阅读课文后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一定要吃透,考试的题目大多出自这两部分的内容;

(3)一定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并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具体文章或段落;

(4)记忆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 3、难点与重点

具体课文的难点与重点见“课文辅导”部分

此单元的难点与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论点、论据、论证”,即“议论文的三要素”的知识。历年来考生在此方面的掌握情况都不佳,考试丢分很多,考生在学习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论点:要求学生能从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中找出该文章论述的基本观点。对学生来说,找出论点相对是比较容易的。

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

学生一看到“该文的论据是什么?”的问题时,脑子里就要马上闪现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这样两种情况,然后“两选一”,再来判断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 论证:论证分为两大类: 立论:正面证明自己的观点;

驳论:反驳别人的观点;有三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论证的方法有:(重点,难点)

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比较法、对比法

对于论证的方法的学习,学生要高度重视。一,问题一问到“下列文章运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首先脑子里先闪出“归纳、演绎、比较”

三种方法;二,“三选一”,再从三种论证方法中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学生在学习具体课文时,凡是涉及到论证方法的内容时,务必要认真对待,弄清弄懂。

《季氏将伐颛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论语》主要掌握:

1,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注意:要与后面“李将军列传”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以及“冯谖客孟尝君”的《战国策》是“国别体杂史”相区别)。 2,内容: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孔子主要掌握:

1,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2,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其思想核心是“仁”,观点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本文是《论语》中一篇记言散文。 《课文主旨》

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 颛臾,春秋时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主旨: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疑难词句》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 2,无乃尔是过与:恐怕是要责备你吧。(过:责备) 3,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他?

4,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

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舍曰:不说,辞:找借口) 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招徕,使动用法) 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学习要点》

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2,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3,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破中有立。

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 4,本文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实事实论据: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名人名言论据:“周任有言”。 5,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

比喻句: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排比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反诘句:“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注:反诘句是反问句中的一种,反问句后面不说出答案的句子为反诘句。反诘句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寓义。

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将冉有、季路比喻看守虎兕与龟玉的人,虎兕出来行凶,龟玉被毁,是看守者的失职。 7,理解下列成语

(1)开柙出虎;负责看管的人失职,或放纵坏人。 (2)分崩离析: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

(3)季孙之忧:引起忧患的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4)祸起萧墙:灾祸是从内部产生的。 8,《重点段落分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

(2),“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双重寓意是什么。见《学习要点》6。 (3)论据:属于理论论据(名人名言)。 (4),论证方法:演绎法。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文章)

《作家作品》

孟子:

(1)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 《主旨》

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疑难辞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 (3)直不百步耳。(直:只) (4)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 (7)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学习要点》

1、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

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使人民养生葬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2、本文论述的线索

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3、本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4、掌握连锁推理的句式。

连锁推理: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5、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

(1)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6、善用比喻。

(1)“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2)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7、排比句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重点段落分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的论点:说明治理国家要考虑主观原因,不能推卸责任。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属于比较法中的类比法。

这段话的比喻句:比喻的本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秋水》(重点文章) 《作家作品》

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 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疑难词句》

(1)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面:动词,向东) (2)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

(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 (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自多:自夸;多:自负)

(6)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2017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00g13rz873blzb1bwa62p7v43zg0p00hw0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