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5)此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
(一)如何认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作用:明确个人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定位,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实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因此,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结合学生实际: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大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强调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共同性,自觉地做到在名利面前让一步、在工作和困难面前抢一步,尊重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同时,协调人际关系,必须坚守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以原则促团结,而不是奉行“好人主义”,当“好好先生”。要明确是非标准,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讲正气、重大义,而不要搞江湖义气;要交诤友,而不要交酒肉朋友。心胸坦荡,坚持原则,直言规劝有错误的朋友,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才能真正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二)如何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前提。 2.诚信原则。诚信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保证。
3.宽容原则。宽容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4.互助原则。互助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必然要求。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1.要正确认识竞争。
在社会生活中,竞争有多种表现形式,体育比赛、智力竞赛是竞争,学校里的考试、人才的选拔也是竞争。一般说来,竞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有助于激发竞争主体的进取心,有助于竞争主体客观地评价自我、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竞争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竞争中经常遭遇失败就可能使人们有挫折感与自卑感,而在竞争中经常获胜又容易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所进行的恶性竞争,既是人际交往的大忌,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大忌。同
学之间的竞争绝不可以不择手段,绝不可以通过迫害或贬损对方来达到争胜的目的。大家在竞争中要有规则意识,要守法守德,要讲风格讲合作,不能把竞争与合作对立起来。
2.要正确认识合作。
3.要正确地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就是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
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一)如何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只有正确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为每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如何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问题。 1.要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人具有个体性,人又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个人的个体性都打上了深深的“社会性”的烙印。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的个体性中蕴含着社会性。人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化的洗礼,使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才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要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只能借助于社会,都是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因此,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孤立地考虑个人需要,而不考虑社会需要,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将使个人需要成为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甚至导致个人欲望、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还会使个人走上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
3.要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利益普遍认可和维护的共同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应自觉地维护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整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一旦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4.要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个人的权利、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自由都无从谈起。离开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个人的权利、自由也就无从实现。因此,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是统一的。但是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并不与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简单对应,在道德要求上,不能把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作为承担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的先决条件。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做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地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恪尽社会义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个人的自我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是人类的起点。在漫长的物种进化史上,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森林面积的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洪涝灾害、野生动植物锐减、物种多样性丧失,其中目前24%哺乳类、12%鸟类、25%爬行类、30%鱼类、20%植物处于濒危状态。1970年秘鲁的一次泥石流就造成5万多人死亡,80万人无家可归,损失5、4亿。在我国,由于毁林开荒、兴建大型工程、植被破坏,造成我国流失土地面积1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 目前世界上淡水资源短缺,(总水量中只有2、66%是
淡水,而76、5%被南、北两极覆盖)80多个国家15亿人面临缺水。在我国,一半以上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将近64万人常年饮水困难。每年损失上千亿元。
人类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改造和利用着自然,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但是,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存在着两面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在加强,人类干涉自然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人类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问题。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也与日俱增,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问题。
当代知识青年是推进生态文明的主力军。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生态文明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我们都面临着一个紧迫问题:必须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一定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以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和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如何做?
首先,做到充分绿化美化校园。
其次,把学校作为小型生态系统,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努力控制学校内的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等污染。 再次,节约用水用电,资源回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