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01 积累运用 【课前预习】
1 ?字词积累一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
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
(2)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shu a i),鲁迅先生是深恶(w u )痛绝之的。
(3) 保姆总是f e n f u (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⑷若小细绳上有一个 ge da(疙瘩,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 2 .文化积累 -- 文学常识填空。 (1) 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 (今属哈尔滨)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 〈〈呼兰河传》
(2) 鲁迅,原名周树△,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著 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基础提升】
3 汉字积累一一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 A 绞肉(ji d o) 明琅 舀水 悠然(y o u) . B 捆绑(k u n) 洗涤(ti d o) 轻捷 校对 .
间断(ji a n) 魂灵 嚷嚷 C. 抹杀(mo ) D. 薪金(x i n)
洗澡
揩桌(k a i)子
碟子
(解析:A. 应写作“朗”; B?“涤”应读作 “di”; C?“间”应读作 “ ji a n
“琅”4 ?词语积累一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B )
A. 我钦佩《荒野求生》中的冒险家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 小品《放心吧》,将现实生活中人们深恶痛绝.的电话诈骗,巧妙地展现给观众。 C. 自共享单车问世以来,关于“国民素质照妖镜”的讨论便络绎不绝...。 D.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为了逃避责任,编造了谎言,竟瞒过了老师。
(解析:A.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此处应该用“不以为意”; C. “络绎不绝”指行人车马来来 往往,接连不断,这里用来形容讨论不断不合适; D.加点词是褒义词,指只要专心一致肯下决心去做,没 有做不成的事,不能用于贬义的语境。 )
5. 语言运用一一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
B .指望对于学费有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 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C. 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D.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解析:C项中“一、二下”表概数,应删掉句中的顿号。 6. 语言运用一一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ke sou(咳嗽)起来。
)
(A )
A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 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
B .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C. 在巡检排查过程中,遵义市电力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D.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解析:B.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C.语序不当,应将“解决”和“发现”调换位置; 删去“随着”或“使”。)
02
拓展阅读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 先生的学(河北中考改编)
D?缺少主语,
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 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 2月初,我向上海文艺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
同意出版四卷本 《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 不过要我大力协助, 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 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 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 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 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 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 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先生审定。周先 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 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 事。
④ 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
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 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 8月 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
“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 ”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 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 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 ,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 这部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部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就想起了周
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 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 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 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 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 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 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 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 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 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 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 118封。《语 文书简》出版后,语文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
了《语文书简》,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 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慰。
5 ?将本文标题改为“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本文主标题“至深至纯师生情”直接表明了文章的中心,并且抒发了作者对这份师生情的珍惜。 如果只用文章的副标题作为标题,只能高度概括本文的内容,不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6 ?选文第③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的“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 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文集。
7 ?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品质令人敬佩? 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强。
&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 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照应题目(点题)。
9 ?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正面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
【示例一】“我”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文集,不计名利。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 编是苏培成”,而“我”删去了这句话。 【示例二】“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购买了三部《周有光 语文论集》,亲自申请参评,最终该书被评为特等奖。 【示例三】“我”担任评委时,对一参评书有的地方 拿不准,请周先生帮助审阅,很快就收到周先生的读后意见。 【示例四】周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 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信件 118封。
03
综合性学习
为了引导同学们对鲁迅和鲁迅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学校准备开展以“走进鲁迅”为主题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
10.请你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狂人日记》 你的推荐语:这
__________
2000年
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11 ?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示例】第一句,说明了我们的知识涉及面要广,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收获,不能只 在一个区域采集信息,要多方面地去收集整理,那样才能有丰富的收获。第二句,坚持到底,即使是落后 了,也不能轻言放弃,即使失败,也要坚持着走下去,不管我们的过程怎样,只要坚持着,就能胜利!
12.为让同学们更加了解鲁迅,校团委准备出一期鲁迅作品读后感的专刊,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为本 次专刊写一则征文启事。启事中需写明以下要求:字数不超过 800 字,稿件交到学校办公楼团委,截止到 3 月 26 日。
征文启事 为让同学们更加了解鲁迅,校团委准备出一期鲁迅作
品读后感的专刊。 要求:写一篇鲁迅作品读后感,是 3月 26日。 欢迎同学们积极投稿。
字数不超过 800字,稿件交到学校办公楼团委, 截止日期校团委 2018 年 3
月 19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