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的低度水酒, 但成年男女更喜烧酒。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 熟人相遇互相敬酒, 不是接过来就喝, 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 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 再传给别人, 如有老人在场, 先让老人喝。“婚丧节庆的酒宴上, 主人也不给客人敬酒, 而是把酒筒交给席上的长者, 请长者代表自己的心意给大家敬上一巡酒,每人都有份, 包括主人在内, 喝完这巡酒后才能自己随意喝,但最后酒筒里还要留下一点, 不能喝光来个‘底朝天’, 这表示一种吉祥: 年年有余”。
景颇族、傣族、壮族等有击鼓而饮的习俗。现在, 每逢隆重的庆典和宗教祭祖活动, 仍然有击鼓的行为, 其主要目的是“招同类”, 烘托氛围, 但与以前击鼓而饮、饮则击鼓已经不是同一含义了。 4.3 景颇人的饮酒之道
“酒不是生话必需品, 但是一种特殊的食品。《礼记》有言酒食所以合欢也’。合欢者, 亲合, 欢乐之谓也。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合力, 把这一亲合力用之于人际交 往, 就形在了一种社会文化”。
“景颇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其独特的饮食习惯和菜肴制作方式更是以其花样之多、风味之美、品种之精、配方之奇、做工之妙而一枝独秀, 久盛不衰”。“只有到过景颇山寨的人, 才能品尝到世间山珍的真正韵味”。“那香甜可口的竹筒烧饭、鲜美清香的竹筒烧肉、清凉爽口的竹筒水酒, 叫人谗涎欲滴, 闻之欲醉。景颇人的绿叶宴更是独树一帜, 饮誉四海, 其色之美, 其味之鲜, 倍受众人青睐, 成为景颇人饮食文化中的‘永恒主题’, 成为闻名遐迩的山珍名菜。” 所谓绿叶宴是景颇山寨中既古朴又带点野性的名宴。以当地极为丰富的山菜和野味为主,采用传统的烤、煮、炸、腌等手法烹制,用肥大的树叶或芭蕉叶包盛饭菜,用树叶叠成勺、盆盛汤,因满席翠绿、全不用碗筷而得名。逐一打开“绿包”:有喷香的糯米饭,有鲜美的鱼腥草,有蜂蛹荷包蛋,还有飞蚂蚁煎饼、舂烤绿斑鸠、帕滚酸菜鱼等,真不知先吃什么好。面对整桌碧色、满席佳肴,再加上醇香的米酒、景颇族的饮食文化渊源流长,丰富多彩,其独特的饮食习惯和菜肴制作方式更是以花样之多、风味之美、品种之精、配方之奇、做工之妙而一支独秀,久盛不衰。绿叶宴是景颇饮食的永恒主题,也是最能体现景颇人热爱自然、改造自然、回归自然,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典型,是景颇人招待客人最富于特色的宴席,吃时完全不用碗筷。他们从山中采来各种野菜,用竹筒烧或舂出完全无污染的绿色菜肴,饭用竹筒烧制而成,就连盛饭菜的盘、盆、碗都用硕大的枇杷叶、芭蕉叶包扎而成,喝汤的勺用树叶折叠、装泉水的桶用大龙竹做成,装酒的酒具是用荆竹雕刻制作的,喝酒用的是竹酒杯、喝的茶是竹筒茶,甚至连吃饭摆宴席用的桌橙都是用绿色的竹桌、竹橙。
就餐时, 景颇人会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向客人敬酒, 并可以根据客人需要提供歌舞表演, 让客人在绿色的环境下, 品味“回归自然”的感觉。 5 景颇酒文化的发展及其开发
景颇族作为一个跨境民族, 其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是一个有着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情的民族。这些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走进景颇族地区。特别是一年一度隆重举行的目瑙纵歌节及每届德宏景颇族国际目瑙纵歌节景颇族水酒及八大名莱评选大赛的举行,进一步加快了景颇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各地人士都纷纷深入景颇地区, 他们了解景颇文化, 领略堪称天下最为壮观的景颇舞蹈———少数民族节日之最———景
5
颇族目瑙纵歌, 品尝景颇绿叶宴和畅饮景颇美酒———水酒。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认识的不断深化, 原色原汁原味的景颇饮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现在, 德宏州各县市相继开办了为数不少的诸如文蚌饭店、景哩来饭店、景味饭店。景颇风情园、民族风情园等景颇风味餐馆, 生意异常火爆。不仅如此, 景颇水酒还要走出德宏,现已进入昆明、广州、深圳、青岛、北京等大都市, 水酒 20 元 /kg左右以景颇水酒为主体的景颇饮食正在向以德宏为基础, 面向全国发展的态势。 但是, 正如陇川县委宣传部所总结的那样, 景颇酒文化的发展及其开发还有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和思考。一是景颇味以辣为主, 部分省区不一定能习惯; 二是原料问题, 景颇饮食原料中部分是当地特有的, 如野生的以及传统饲养和种植的动植物和菌类等, 使得原料供应基地难以建设; 三是保温问题, 部分饭菜特别是绿叶宴, 在制作过程中温度下降很快; 四是整体档次还比较低, 价位难以提升; 五是景颇饮食大都用柴火做燃料, 大城市无柴火做不出应有的味道等。这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进行市场包装和处理。 [参考文献]
[1] 石锐.景颇族传统农业的变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05(6). [2] 华木兰,吴锦.景颇族的“酒文化”[J].中国保健营养, 2001 (7). [3] 沙平.景颇族“酒文化”[N].西藏日报, 2000- 11- 01(2 版). [4] 杨利.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价值探微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