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蛋壳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能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蛋壳若干(分成两半)、约15厘米长削好的铅笔、蛋壳支撑物(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圈),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粗吸管(管腔略大于铅笔)人手一份。纸条(三条,长短相同)、大、小拱形各一、象棋子若干。
2、桌面教具:小鸡出壳;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 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师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幼:鸡姐姐---- 幼:鸡妹妹----
师: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幼:尖尖的嘴巴。
师:你们看看桌上的材料,什么东西像小鸡的嘴巴呢? (2)幼儿动手操作: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
师:你发现了是鸡姐姐啄破蛋壳的还是鸡妹妹啄破蛋壳的? 幼:鸡妹妹。
(3)师:鸡姐姐有意见了,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这次的结果不算。你们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一样大呢?
(4)通过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蛋壳支撑物再次操作,得出结论:确实是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了蛋壳。 教师(扮鸡妹妹):谢谢你们!是我啄破了蛋壳。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师:这个蛋壳的里面和外面有什么不同吗? 幼;里面是凹下去的,外面是突起的。
(1)教师演示: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
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这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造桥活动。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象棋子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 记录表:
(2)使幼儿感知俩种拱形桥的承受力。
(出示拱形图一)师:这是一座拱形桥,请小朋友们试一试,能承受多少粒棋子。 (出示拱形图二)师:这座拱形桥里面还有小拱形,看看这座拱形桥能承受多少力呢?
(教师操作:请幼儿数数象棋子,让幼儿知道这种拱形桥要比前一种拱形桥承受的力大。)
师:下次你们再试一试,好吗? 5、结束活动。
师:苏州的地下隧道,甪直的许多桥,都是利用这种原理造出来的,以后,你们在和爸爸、妈妈出去玩的时候,注意多看一看,想一想,看看还有哪些建筑物是利用这一原理,回来告诉老师,好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