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最新试题: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5:44: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对比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2018江苏单科,2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 D )

①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人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桑梓由普通的树,逐渐演变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这说明“桑梓”一词词义的演变记载着文化的发展,说明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也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故选项③和④均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桑梓词义的演变,没有体现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故选项①不符合题意。人为事物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桑梓”是自然物,不是人为事物,故材料与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客观性无关,故选项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2018山东模拟,4分)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B )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的相关知识。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的原因,可以从文化典籍的地位、作用、意义等角度考虑,选项①是文化典籍的地位,选项③和④是文化典籍的作用、意义,故选项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而不是“直接”转化,故选项②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2.从三个方面掌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3)(2016天津文综,4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A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40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的相关知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故选项①符合题意。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苏州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说明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故选项②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故选项③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选项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4)(2018河北模拟,4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D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的相关知识。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选项③和④均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故选项①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故选项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b.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5)(2015福建文综,4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B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的相关知识。材料中“燕赵”“吴楚”“北人”“南人”的不同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并未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自强不息的品格的主体是人,不是中华文化,故选项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6)(2018全国模拟,4分)《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 A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441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的相关知识。《台湾风物图卷》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同时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故选项①符合题意。《台湾风物图卷》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说明两岸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但两幅画作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故选项②符合题意,选项③不符合题意。两岸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并没有走向同一,故选项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c.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7)(2018江苏模拟,2分)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A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的相关知识。材料中“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说明黎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选项②符合题意。“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说明黎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项①符合题意。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所决定,故选项③不符合题意。社会基本矛盾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选项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3.从两个方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求同存异

(8)(2019改编,4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族群和文化的共同体,具有“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的精神特质。这一特质在文化上表现为( A )

①求同存异,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 ②兼收并蓄,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③各具特色,我国各地文化具有区域性 ④全盘吸收,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保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相关知识。“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故选项①和②均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故选项③不符合题意。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保留,而对于糟粕则要丢弃,故选项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b.兼收并蓄

(9)(2017江苏单科,2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

442

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相关知识。中医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因扁鹊提出的“四诊法”而奠定了基础,后又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向世界各地传播并获得广泛认可,这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选项A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故选项B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中医药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不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故选项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4.关于中华文化的两种常考角度 a.直接考查中华文化的知识

(10)(2018全国模拟,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7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相关知识。根据题意,首先,明确包容性的内容,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其次,展开分析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各自的内涵;最后,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b.中华文化知识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考查

(11)(2018江苏单科,6分)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③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每点2分)

443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最新试题: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0woi67xxh97tl37kuug5o77k30e1i00qq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