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怎样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15、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其表象,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想象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可以逐步行开想象力的大门、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③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平而与立体几何知识的教学与学习,以及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的教学与学习等,都有利学生各种空间想象力的培养。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其生活经验,都能为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⑤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善于幻想的能力。敢想是敢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想象与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的幻想,不要讽刺讥笑,应珍视、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
16.试分析怎样有效掌握科学概念?
16.概念的掌握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借助词语来实现的,对人类已有的概念,有组织的学习过程。学习掌握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的掌握。没有感性经验或感性经验缺乏.不利于概念的掌握,提供感性经验的方式很多,主要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实验等直观手段;利用回忆和表象,以及表情动作和生动形象的言语描述等。②直观教学时应注意“变式”方法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分化概念。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产生内涵混淆,以及外延扩大或缩小的概念错误。变式应选择适当的、典型的方式进行。如讲几何图形“角”概念时,只须列举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例子即可。③充分利用日常概念来掌握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起积极作用,不一致时,则起消极作用。要消除不良影响,一方面在比较基础上严格确定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运用新经验来消除旧知识的干扰。④词与感性材料的有效结合,言语的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适当、对概念掌握能收到好的效果。⑤正确下定义有助于概念的掌握。正确地下定义应该语言简练、清晰、准确,不应该否定、比喻、循环式的。⑥概念的运用也是掌握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既是掌握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概念正确与否、牢固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⑦概念的同化(把新概念纳入原有系统中)有利于形成概念体系。概念的异化(利用新概念去修正旧概念的过程) 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分化与理解及掌握科学概念。 17.试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17.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情境的、客观的和个人主观的两大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表述。问题情境与问题的不同表述:如事件的空间排列不同;事件材料多少与条件是否充分;已知与未知条件是否分明;问题是顺述与倒述,是顺解与逆解等,都影响问题解决。②动机与情绪状态。动机太弱,会趋向无目的的行动;太强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中等强度效果最好。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之间关系,可绘成—条倒转的“U”字形曲线。③联想与原型启示。原型与课题之间有相似或共同之处,通过联想与启示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人发明飞机与轮船,借助了飞鸟和鱼的原型,发明复眼透镜借助了蝇的复眼原型,鲁班发明锯借助了丝茅草原型的启示。④定势的作用。定势(即心向,是受过去经验模式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对解决同类问题(求同)有积极的作用;对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求异)有消极作用。⑤知识和
技能的迁移作用。迁移即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掌握新知识相新技能的影响。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对解决新课题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为正迁移,消极影响或干扰为负迁移。知识概括化水平高,技能的自动化熟练程度高、则容易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⑥个性与良好思维品质对解决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善于解决问题.往往是和他的灵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品质相联系的。 18.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结构有哪些特点?怎样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18.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结构有如下特点: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②思维的独立性与
批判性;③思维的逻辑性;④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⑤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应注意如下几点:①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的、发展的、本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②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要领是:激发学生发生疑问,提出问题,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计划安排和单元活动设计要有充分的弹性,应采取多种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学习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教学活动不必拘泥于形式,应灵活掌握。③加强对学生进行口头和书而言语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总是和言语发展相联系而不能分开的。学生正确地掌握大量词犷和系统的语法规则,并能用清晰、难确、灵活地使用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思想与感情,则可使思维活动准确、系统、灵活与符合逻辑。④运用定势积极作用,培养“求同思维”品质,限制定势的消极作用,发展“求异思维”品质,限制定势消极作用的方式有:暂时把问题置之不理;培养学生变更解题方法的意识、不要机械地死套公式;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⑤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实践有助于学生的理论思维、操作思维及创造思维品质的发展。⑥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培养创造思维品质应做到: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重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个性,如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自制性、冒险性、果断性、有恒性、坚韧性等品质。
19.创造思维有何特点?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19.创造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其有如下特点:①创造思维活动同一般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阶段有类似而又完全不同的特点,即包括准备、酝酿、顿悟、验证等四阶段。②创造思维既有发散思维、又有集中思维的成分,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发散思维方面,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特征。③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因面产品的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④迷恋和目标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⑤灵感状态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⑥创造思维在一定意义上、是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培养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限制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发展“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思维品质。如掌握一些定律、公式、原理、法则,对解决同类问题省力、效率快。但对创造性解决问题有干扰作用。碰到这种问题时.暂时置之不理;培养学生的变更解题方法的意识;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利用智力游戏训练独创性等,都能排除定势
干扰,培养发散与创造思维的品质。③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鼓励自尊心、好奇心;鼓励首创性、独创性、解除对错误的恐惧;鼓励幻想、猜想、假设:培养韧性和恒心等)。④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应注意:可靠的直觉思维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实践经验和强烈的探索愿望;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知识为依据的;鼓励学生推测、猜想、应急性回答或不合常规的设想等.培养他们良好的直觉习惯;充分利用原则启发、类比和逆向思维等使学生获得灵感,产生新观念、新设想,发展其直觉思维能力;并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结合起来等都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0.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0.为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促使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有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学生顺利理解知识的前提条件;思维的积极性与一定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相联系;问题源于学生认知上的本确定性(即新信息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不一致性、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问题)。因此,根据教学目的与内容、创设激发疑问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种重要策略。
(2)提供感性材料的变式与感性经验的储备,有助于知识的理解。理解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完成的,因此感性材料的缺乏,或者不够典型性与代表性,学生就难以对科学知识和事物的本质属性正确加以理解。为了克服感性材料的局限性,通过“变式”与比较方法、正确使用直观(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指导学生清晰、正确地感知有关材料或现象,了解有关事物的现象或教材中的基本事实,为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有助于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教学中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知识系统化,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任何水平的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系统化为基础的。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区别,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会产生好的对知识理解的效果。 21.怎样培养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心境?
21.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百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人的积极性发挥,工作与学习效率的提高;不良的心境会妨碍工作、妨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良好心境是人的个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心境养成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良好心境的基础;②宽广的胸怀、眼光远大,有助于养成良好心境;③增强生活适应能力,敢于面对现实,正视现实;④培养幽默感和恢谐心理,有助于人们缓和情绪的冲突和紧张;⑤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⑥学会协调人际关系,提供好的人际环境。⑦养成广泛而深刻的兴趣爱好,对生活充满情趣,有事业心,忠诚并热爱自己的工作;⑧注意心理卫生和保健,保持心理平衡等是养成良好心境的心理条件。 22.怎样控制和调节人的激情?
2 2.控制激情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激情爆发之前,有意识用理智来控制,做到“三思而后行”,用“宽容忍让”的方法或“计数方法”,来缓和激情作用;②在激情爆发之中,控制某些粗鲁动作,用言语劝告宽息,并采取合理释放、适当转移、艺术升华、自慰(甜柠檬心理或酸葡萄心理)或自控方法都有控制激情的作用;③平时多加强思想修养和自我克制的意志力的锻炼。养成涵养谦逊的品质,办事既热情又稳重.冷静地处理矛盾,有良好品德、就能有效控制激情,防止过
火的行为发生。
23.怎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调适不良情绪? 23.高尚情操的培养和不良情绪的调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怎样进行: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良好的情绪情感倾向性提供个人意识倾向的基础;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③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良情绪的调运适。第一,要矫正学生头脑中产生消极情感的那些错误的或半糊涂的观念;第二,不应简单禁止,应用疏导方法,辅导学生以适度节制和合理释放、升华等方法消除不良情绪的纷扰,减少其心理压力和紧张度;第三,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尊重学生的人格,消除学生的逆反与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第四,应加强正面教育.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第五,应辅导学生热爱生活,主动社交,积极活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从而获得心理上的乐趣与满足。 24.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24.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①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学生的一切行动都受—定的动机和目的调节支配,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动机教育,不断提高其动机水平,有利于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②严格管理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校纪、校规和课堂规则教育;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及遵守活动规则的教育;良好班风、校风教育;严格检查与强化教育等,对自觉守纪,自制力增强都有积极作用。③引导学生在行动中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④针对个别差异,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如对盲目性强易受暗示的学生,加强目的动机与自觉性、责任心教育,对冒失、寡断的学生加强果断与沉着品质培养,对胆怯者加强勇气与自信心培养;对缺乏耐心毅力者,加强恒心毅力培养等都是必要的。⑤启发学生自觉,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5.为什么说采取行动、实现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
25.制定计划之后,只有付诸行动和实践,意志行动才算完成。(1)在行动中会碰到更大的困难,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只有克服困难,采取有效的行动,才能推动意志行动过程顺利进行。(2)行动过程与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制定的计划是否正确与合适的标准。通过行动,实事求是,调整修定计划,也是意志行动过程的一个环节。(3)只有通过行动,实现目标,才可能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任何空想与纸上谈兵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可见采取行动,实现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 26.怎样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26.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即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①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即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的状态——注意、情绪、意志等方面)影响学习效果。②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成功体验会使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更稳定、更持久;反之,失败的体验将对学习动机(含需要)的维持和巩固产生不良影响。③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具体做到:学生对评价有正确态度;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及时;评价标准应适当;注意掌握课题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为限;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④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含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成功。 27.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7.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④尊重需要;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