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5:55: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用课程标准的理念改革现行的统计教学,首先要重新认识\什么是统计\。在以往,我们广大教师往往认为,统计就是计算统计量、制作统计图表。而课程标准很鲜明地提出,学习统计无论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还是要求学生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必须\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很显然,没有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就没有全新的统计教学。从\统计即信息处理\的视野看,计算统计量、制作统计图表只是统计活动的一个方面(描述数据),远不是统计活动的核心。以往的统计教学生硬地把这个环节从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中抠出来,作为教学重点,学生经过学习得到的只能是技能技巧方面的提高,而毫无发展性可言。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用现行的教科书进行教学时应注意:

一、呈现现实背景的统计素材。

统计学源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统计实践活动,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和日常生活有着天然的、多面的、紧密的联系,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给统计教学赋予鲜明地现实生活色彩。像统计孩子们的生日、脉搏、身高、日常的零花钱、喜爱的水果、课外活动的方式、感兴趣的科目,等等。我们可以想象,当孩子们面对这些来自于他们身边的统计素材时,是多么容易产生求知的欲望!在这些题材的渲染下,孩子们会感到数学是多么地亲切有趣。另一方面,现实背景的统计素材不仅仅局限于孩子们及其同伴的生活。统计的素材还应该取于丰富多彩的世界。像猫头鹰、啄木鸟消灭害虫的情况,树木吸收二氧

化碳的数据,地球上资源可利用的情况,人口多少与福利分配的情况,吸烟与疾病率的分析,居民住房的扩大,彩电、冰箱热销的情况……即选编的每道例题、习题都作为一个展示我们周围多彩世界的窗口,尽量地富有特色和意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用数据的力量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社会责任感……。

二、创设主动参与的统计活动。

统计教学定位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就决非像培养学生计算统计量、制作统计图表这些技能技巧那样简单。观念是一种主体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感觉,它的要义是能自觉地想到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统计\列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教学的一大突破,是使学生的思想由\确定性数学\进入到\随机性数学\的重要台阶。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把随机问题的有关数据采集好以后,作为已知条件列在例题或习题中,教师借助这些数据直接进行随机数学的教学。用确定性数学的教学方式教授随机数学的内容,学生没有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随机的数据对他们来说还是确定的,学生也就根本无从体会统计思想方法的价值。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创设原始的随机情境,突出活动性,让学生亲身面对实际问题,亲自调查、收集数据,先体会随机数据的不确定、杂乱无章,尔后组织学生经历数据的分类整理,凸现随机数据的特点。在这样的教学情形下,学生才深深地领悟到统计思想确实很有用。例如同学们喜欢哪种课外活动?让孩子们收集数据,其间他们能感受到各人的回答互不影响,毫无规律。但数据经分类整理后,就呈现出了

分布的特点,能判断出同学们喜爱的课外活动方式。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们才能体会到统计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习得数据分类整理的技能技巧。

数据处理中的技能技巧往往没有唯一的样式,因此,引导学生经历数据处理过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像教学分数、身高等数据的分类整理,先组织学生收集本班学生的身高数据,之后放手让学生分组尝试探索数据分组。学生在尝试中,能体会到:分组过小(例如每2厘米为一段),数据分布较分散,看不出有什么规律;分组过大(例如每20厘米为一段),数据分布较集中,也看不出有什么规律。而至于合适的分段,只要能描述清楚本班学生的身高状况,每5厘米为一段可以,每6厘米为一段就不可以吗?精彩的教学,应让学生在数据处理的技能技巧方面得出个性化的学习结果,感受着数学创造的快乐。

引导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还可以避免教学纠缠于统计术语、概念,而侧重于理解统计概念的实际意义。例如有教师在教学\平均数\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组织了这样的活动:

一口气能屏多长时间

1、每人屏气5次,且记下自己屏气时间的长短. 2、相互比较各人的屏气时间;

3、各小组用简炼或形象的方式表示本组学生屏气时间的长短情况。

在这过程中,学生们会测量到,每个人屏气时间的长短不一样,

一个人各次的屏气时间长短也是有差别的,采集到的数据带有随机性。学生们还可能会根据数据作出自己的某些判断,如甲的屏气时间多数次数比乙的长些,但是又有少数次甲的屏气时间比乙的短,在这样的随机环境中,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求平均数\的学习需求,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得就较深刻。

三、尝试实际问题的统计决策。

计算统计量、制作统计图表是统计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是统计活动的核心。作统计更重要的是分析数据作判断、估计、预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整体上看,教学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引导学生理解(形成)问题。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应首先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如同伴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学校周围的交通状况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关心一些社会问题,如濒临灭绝的物种数量,居住地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等等。到最后,可以是一些\小课题研究\,如看电视时间的长度与得近视眼之间的关系,性别与喜爱的课外活动方式有无联系等等。问题一开始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但应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出现后,要引导学生思考为解决问题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而不应直接告诉学生去收集哪些信息。

2.帮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收集、记录数据的方式是不唯一的,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不必硬性规定。此外,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共享信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指导学生用适当的统计图表描述数据。

4.抓住问题分析和解释数据。为突出问题的解决,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作图表的分析、解释,而不能只局限于图表本身。像分析\图书馆少儿阅览室阅览人数统计表\,不能只停留在什么数据最多最少上,还应引导学生判断:\哪种少儿图书最受欢迎?\,引导学生作决策\图书馆想添置一些新书,你认为应首先考虑添置哪种少儿图书?\这些问题可能数学味较淡,但正是这些问题将数学和生活、数学和应用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看到了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 依据数据作决策,统计提供了一种在信息社会中普遍适用的、强有力的思维方式。因此,统计教学致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决策经验,必将最终引导学生树立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受用终生。

搜索更多关于: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的文档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12am7jl6d9lpyv24ex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