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模型化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反思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进行模型建构,开发吸引学生的感性材料,开展模型化教学,能使生物学教学的实践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下面就以染色体模型的构建和有丝分裂中的实践应用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搞好这种教学的。
一、染色体模型及辅助材料的构建
1.准备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管状气球(吹气后直径为2~3厘米)各两个,然后用打气筒打胀后扎紧口放置1~2天。
2.将已经充气12天的气球全部放气,把所有气球首尾对齐,剪成15厘米、20厘米、25厘米的三段。
3.取15厘米的红色和绿色小气球各两个,再取20厘米的红色和绿色小气球各两个,对两端开口的气球一端扎口(不能漏气)。然后将其翻过来形成小气球。
4.在每个小气球管中放人一个质量较轻、直径1厘米左右的小圆球然后充气,并扎紧气球口。
5.将相同长度的气球管中的小球移到相同位置后用细线将小球两头扎紧,小球所在的位置不能留有空气,它便是染色体的着丝点。 6.将所有的已经制作完成的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染色体模型归类放在盒子中存放在冷凉的地方。
7.切一块长1.5米,宽1米的三合板,表面用砂纸磨光刷上白漆――演
第 1 页
示板,晾干后在沿长边划中线――赤道面。
8.准备23个宽度为3厘米直径为40厘米的塑料圈或纸圈――核膜;直径为10厘米的黄色纸片――核仁;另外将前面没有充气的气球保存备用――染色质。
二、模型教学法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应用举例 1.演示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状态
将演示板放平,将塑料圈放在演示板中央――核膜,放入黄色纸片――核仁,放入几个没充气的气球――染色质。让学生一边看演示一边根据课本总结间期的特点。也可以将没充气的气球交叉扎紧――复制后的染色质,演示整个间期所发生的变化。 2.演示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状态
把长度为15厘米颜色为红色的两个染色体的着丝点系上细线――纺锤丝,然后将两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在交叉处拧一圈,这样就形成一个由两个染色单体组成的染色体,再将长度为15厘米颜色为蓝色两个染色体做同样处理,这样就完成了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制作,再做一对长度为20厘米的同源染色体。将两对同源染色体散乱的放在演示板中央,将细线拉向两极即可让学生观察和总结特点。并指导学生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3.演示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状态
将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摆放在中线上――赤道板,拉紧纺锤丝,让学生观察和总结特点。
4.演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状态
第 2 页
将缠在一起的两个染色单体分开,拉动纺锤丝,使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指导学生观察其形态和数目的变化,总结特点。 5.演示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状态
当染色体被拉到距离两极30厘米左右时,分别用橡皮圈将两极的染色体圈起来,放人圆纸片,去掉细线,把染色体去掉换成憋气球――染色质,让学生总结特点。
以上案例以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这一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为主线,以实物模型模拟演示的方式,构建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物理模型,尝试通过演示活动找到突破重难点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这种模型化教学,强化了学生对染色体结构特点的认识和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动态变化规律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系统知识和学习后面的知识确立了前提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在对物理模型的分析和对比,从而建立染色体和DNA数目规律性变化的数学模型和空间模型,达到对有丝分裂本质深层次认识的目的,并运用模型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模型成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染色体模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拓展 1.演示减数分裂过程和受精作用过程。
2.掌握染色体分组的原理,认识染色体的结构、识别染色体组。根据染色体的结构特点可以随时对某个染色体进行制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同时也可以制成等臂染色体、异臂染色体、棒状染色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会染色体分组的方法。
3.演示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气球上贴上印有A和a、 B
第 3 页
和b的纸条代表基因。可以结合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让学生深层次的认识遗传规律。
四、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模型化教学的反思
作为现代科学认知手段和思维方法,模型具有抽象化和具体化的双重含义。这种模型化的教学模式充实了实验教具的不足,对教师的辅助教学和对学生的学习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虽然和现实的实物具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毕竟把距离拉近了,相对于抽象的理论和死板的图片来说,这更易于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动感的体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挖掘这方面的才智,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模型,来引导他们的学习,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直观,更活跃,更能接近学生。例如在生物课教学中的DNA模型、DNA复制和转录翻译模型、氨基酸脱水缩合模型、神经传导模型、植物子房和胚珠剖面模型等,都是易于制作的模型,我们都可以制作。如果教师能用这些模型来配合教学,充实教学资源,对于学生生物学概念的学习、生物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都是很有帮助的。
模型的制作可以发动学生参与,学生亲手动手制作模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他们平时无法体验无法观察的生物学现象,对于其掌握生物学规律,破解其学习难点有很大好处。同时让学生参与制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举一反三,激发更多的灵感,使他们思维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火花。
实施模型化教学,应特别注意把握和引导,在模型演示中,让学生唱主角。让他们自己研究课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在他们遇到解
第 4 页
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给以适时的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顺着科学的思路,去感知,去探索,去领悟,使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第 5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