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母亲节”要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节日→你与妈妈或年长的女性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送给自己的妈妈一份节日礼物。
二、活动目标的定位 1. 知识目标:
1) 知道“母亲节”节的来历,并初步掌握一些查找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3) 了解女性在社会的重要性,懂得尊重、谦让女性。 2. 情感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主动探究,让学生到社会去调查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 价值取向目标: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活动的时间: 3课时
四、活动的内容: 1. 查找资料 : “母亲节”的来历。 2. 实践活动:
利用综合课的时间指导学生制作小礼物:结合节日特点制作一些适合培养和提高该年龄段学生动手能力的手工制品,如纸制康乃馨、手工相框等。
3. 交流汇报:
1)展示自己亲自制作的小礼物。
2)讨论:我还可以送给妈妈什么样的节日礼物? 4. 进一步实践:
1)为妈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2)讨论:我还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 5. 活动延伸:
1)经常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帮妈妈做事情。
2)召开一次以《回报母爱》为主体的班队会,并邀请自己的母亲参加。 四、涉及学科:
语文、美术、信息技术、品德与生活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交流指导法、调查研究法、演示法、激趣法、合作学习
六、活动的实施步骤
第一课时:明确主题、确立研究子课题 一、认识这个节日 (一)课前引入:
1. 教师:(出示课件)看到课件中的人物,你知道他们的节日都是什么,是哪一天吗? 2. 学生:看图,思考并回答。
3. 教师:(出示课件)下面一段文字说的是谁,她的节日是什么,是哪一天? 4. 学生:看文字,思考并猜出人物及其节日。 (二)引入主题:妈妈的节日
1. 教师:“母亲节”就要到了,你知道她的来历吗? 2. 学生:各抒己见,要求:自己真实的想法或调查所得。 3.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交流的结果。 (三)分析交流结果、建议设立研究子课题:
1. 教师:从交流的结果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母亲节的来历并不是十分了解,我们是否愿意把它作为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子课题?
2. 学生:同意将“母亲节”的来历作为研究的一个子课题。 二、你了解自己的母亲吗?
1. 教师:下面这些问题,你们能答出几个: 1)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2)妈妈每天都要做些什么? 3)妈妈喜欢吃什么食物? 4)妈妈最喜欢什么颜色?
5)妈妈喜欢看哪些书或影视节目?
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要求:自己真实的想法或调查所得。
3. 教师:统计回答结果。从同学们的答案可以看出,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母亲,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自己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了解母亲也作为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呢?
4. 学生:同意将了解母亲作为研究的一个子课题。 三、说说你最尊敬的女性
1. 教师:仔细想想看,除了母亲以外,你认为最值得你尊敬的女性是谁?最值得你学习的女性是谁?最能激励你的女性是谁?说说为什么?
2. (出示课件)以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林巧稚、居里夫人、刘胡兰、蒋敏),谁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答案。以随机采访的形式,请大家说说你的答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将尊重爱戴女性的思想形象化、情感化。(将学生答案总结写在黑板上)
(在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发现还有许多女性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油然而生要在节日中为妈妈或这些值得我们尊敬的女性做些什么的想法。)
四、说说我们的好想法
1. 教师:“怎样表达我们的节日祝福?”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 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介绍。
3. 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学习。归纳礼物的种类,表现方式(实物类和文艺类)。提议将作为研究的两个子课题。
4. 学生:同意将制作实物类礼物和收集、创作文艺类礼物作为研究的两个子课题。 五、课堂小结,布置课后准备
1. 明确本次活动的四个子课题(“母亲节”的来历、了解母亲、制作实物类礼物、收集创作文艺类礼物)。
2. 思考自己喜欢研究的问题、研究可以用到的方法和需要的材料,为下节课的分组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形成小组,确定活动任务及方案 一、提出问题,形成小组
我们都选择好自己喜欢研究的课题了吗?根据学生选择自动形成四个活动小组。
二、确定活动任务,明确个人分工 1. 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要点:
1)举例说明小组分工及制定活动方案地方法。(出示课件)
2)组织学生讨论列举研究可用的方法(出示课件)和需要的材料。
2. 各小组依据教师指导结合本小组子课题,自行制定小组内的分工及活动方案。 3. 各小组交流、讨论、评价活动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讨论。教师给与适当评价 。 4. 各小组修改活动方案,并再次进行交流、评价。教师针对不合理之处进行指导。 5. 各小组再次修改方案,并最终确立活动方案。 三、课堂小结
各小组在课后依照自己的活动方案进行活动,并为下节课的成果展示做准备。 第三课时:成果展示,交流学习 一、提出问题
我们的准备如何?(小组汇报准备的情况) 二、成果展示,评价交流 1. 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
2. 每个小组展示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评价,总结结果,发现怎样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评价。
三、说出活动的感受
1. 鼓励学生谈谈活动的感受,有哪些收获? 2. 建议学生课后将感受写下来。 四、拓展活动
1. 指导学生制作纸制康乃馨。
2. 建议为妈妈或长辈、尊敬学习的人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经常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帮妈妈做事情。
3. 召开一次以《回报母爱》为主体的班队会,并邀请自己的母亲参加。 五、活动总结
通过活动,学生们知道了“母亲节”节的来历;同时使他们了解了女性在社会的重要性,懂得尊重、谦让女性。通过让学生到社会去调查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的能力。
评价方式及标准:
1.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2. 评价标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的表现等。
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