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杂交实验过程
(2)实验结果分析
①F1全为黄色圆粒,表明粒色中黄色是显性,粒形中圆粒是显性。 ②F2中出现了不同性状之间的重新组合。 ③F2中4种表现型的分离比为9∶3∶3∶1。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①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②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③F1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YR∶Yr∶yR∶yr=1∶1∶1∶1。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配子结合方式为16种。 (2)遗传图解
3.设计测交方案及验证——演绎和推理 (1)方法 测交实验。 (2)遗传图解
第 1 页 共 4 页
4.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 (1)内容
①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②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5.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分析
(1)科学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采用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应用了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科学设计了实验程序。即在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假说,并且设计了新的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
1.下面两图分别是具有一对和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已知同一个体产生的各种配子类型数量相等。请思考: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体现在图中的________,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体现
第 2 页 共 4 页
在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2)③⑥过程表示________,这一过程中子代遗传物质的来源情况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A和a、B和b(完全显性)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并且彼此间对性状的控制互不影响,则图2中所产生的子代中表现型有________种,它们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重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①② ④⑤
(2)受精作用 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方 (3)4 9∶3∶3∶1 (4)④⑤
2.据图判断,下列①~④中哪些可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提示 ②③④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 cm,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 cm。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8~14 cm。(2016·经典高考卷,25)(√) (2)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2015·海南卷,12)(×)
(3)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2012·江苏,11C)(×) (4)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7对等位基因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2014·海南高考,22D)(√)
第 3 页 共 4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