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小数乘小数(2)
课题 小数乘小数(2) 新授课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明确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教学目标 0补足。 2.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计算下面各题 0.09×5 15.4×2.5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3×22 6.3×4.2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乘小数,我们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大家把这些算式算一算。(请4位同学上台列竖式计算,计算完后教师点评,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老师再出一道算式:0.56×0.04。大家先动手算一算。 深入理解算理 1.学生尝试计算。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2.引导学生讨论: ①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②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应该怎样点小数点。 ③学生汇报交流。 完善、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让学生自己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 2.教师点评并给出总结 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位数如果不够,就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总结)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PPT课件 1课时 导案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小数乘小数(2) 小数乘法中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教学板书 (1)如果第二个因数大于1,积就大小第一个因数(0除外); (2)如果第二个因数小于1,积就小于第一个因数(0除外); (3)如果第二个因数等于1,积就等于第一个因数。 本节课虽然内容少,但让学生掌握算理很重要,所以本课时将时间更多地放在让学生自主理解算理,而我只是作为引导的身份,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在学生明白算理之后,让学生自主归纳算理,并让学生表达出来,充分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4课时 小数乘小数(3)
课题 小数乘小数(3) 新授课 1.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会正确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形成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形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 合理选择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课件,计算器 1课时 导案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乐乐和妮妮来到非洲旅游,被一只最高速度是每小时56千米的非洲野狗追赶,这时一只鸵鸟救了他们,刚开始,眼看就要追上了,妮妮害怕地说道:“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我的最高速度是它的1.3倍,它追不上我!”乐乐说:“你跑的真快呀!那你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呢?” 同学自己动手帮鸵鸟算一算。(板书:小数乘小数(3)) 师:我们列出算式56×1.3. 师:大家说说图中的这位小朋友计算得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探索,兴趣维持 的方法。大家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一下。 教师总结: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①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重新计算;②用计算器计算;③根据算式中的因数特点进行验算。 练习二第6题(第二排的3道小题) (1)先计算,再验算。 三.寓教于乐,兴趣体验 (2)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订正时注意0.072×0.15的计算过程与验算方法。(按照整数乘法算出72乘15的积是1080,由于两个因数中一共有五位小数,而积的小数位数只有四位,先要在前面补一个“0”,再点上小数点,最后将积的小数末尾的“0”去掉,得0.0108。) (请让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看他计算得对不对,我们来验算一下,如何验算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三个小朋友给出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自己在脑海里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过一遍,加深理解。 小数乘小数(3) 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教学板书 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56×1.3=72.8(千米/小时) 答: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时。 本节课重在配合“非洲野狗追鸵鸟”给学生讲述故事,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并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不同的验算方法,学生由被动的接教学反思 受变为主动的探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5课时 积的近似数
课题 积的近似数 新授课 1.使学生在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需要和题目要求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运用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1.计算下面各题 1.5×24 0.37×2.6 4.02×8.3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说一说小数乘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2.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一位小数:3.12;5.549;0.3814。 保留两位小数:4.036;7.7963;8.42378。 (1)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7.7963的近似数为什么是7.80? (3)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用这种方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注意什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PPT课件呈现谈话内二.自主探索,兴趣维持 2.揭示课题: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 (二)了解信息,解决问题 1.出示情境图(PPT课件)。 小狗正在做什么?人们训练小狗缉毒是利用了小狗的什么特点?小狗嗅觉灵敏与嗅觉细胞的数量多少有很大关系,下面请看一个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 容。) 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是小数时的近似数 初步理解求积的近似数往往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课件 1课时 导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