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过秦论》1--刘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6 23:00: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3--2014学年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课型:文言文阅读 课题:《过秦论》1课时

编写人:刘哲 编写时间:2014.4.11 第8周

审核人 班组 姓名 师评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18岁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主要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最卓著,使秦国富强起来。于是开始了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并且最终在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旷日持久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施用严刑苛法,实行专制统治。秦始皇的暴政使人民忍无可忍,天下纷纷反抗,很快灭掉了秦朝。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由于战国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贾谊借“过秦”以“规议”,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给百姓以喘息机会,以求发展经济,安定社会。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贾谊,西汉洛阳人。著名 、 ,最早的 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 》《 》(也称《治安策》)《 》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合从缔交( ) 赢粮而景从( ) 因利乘便 ( ) 万乘之势( ) .....(2)宁越( ) 宁有种乎( ) 乐毅 ( ) 安乐( ) ....(3)翟景( ) 墨翟( ) 召滑( ) 累召不应( ) 恬静( ) 铦( ) ......(4)鉏耰棘矜( ) 矜持( ) 度长絜大( ) 度德量力( ) 内立法度( ) .....

1

(5)逡巡 ( ) 崤函( ) 黔首( ) 锋镝( ) 隳( ) .....流血漂橹 ( ) 瓮牖绳枢( ) 氓隶( ) 一夫作难( ) ....3、通假字:

约从离衡: 合从缔交: 始皇既没: 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4、古今异义 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

以为桂林、象郡:古义: 今义: ..

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以: 古义: 今义: ..

【合作探究】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思路结构

本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 。 第1段写 ,这是秦孝公时的事情。(前361——前338)

第2段写 。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前337——前247)

第3段写 。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前246——前210)

第4段写 。重点是写 。(前209——前207)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 ,可分两层。前一层分析 。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 (2)思想感情

本文着重叙述 ,揭露秦始皇的 ,最后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 ,目的是 。

(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课堂效果检测】

1.下列各组词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膏腴(yú) 雍州(yōnɡ) 藩篱(pān) 亡矢遗镞(cù) B.锋镝(dí) 辅佐(zuǒ) 氓隶(ménɡ) 一夫作难(nàn) C.囊括(láng) 连衡(héng) 谪戍(shù) 度长絜大(qiè) D.盟约(méng) 肥饶(ráo) 猗顿(qí) 俯首系颈(jīng)

2

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并吞八方 内立法度 揭杆为旗 宰割天下 B.不测之源 斩木为兵 百越之地 山东毫俊 C.区区之地 万乘之势 六合为家 分裂山河 D.金成千里 百家之言 比权量力 成败异变 3.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合从缔交 ②流血漂橹 ③孝公既没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 ⑥蹑足行伍之间 ⑦天下云集响应 ⑧百有余年矣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锄耰棘矜 A.①③⑤⑧ 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 D.⑥⑦⑧⑩ 【课外延伸】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常见有几种: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它们句式的特殊主要表现在句子成分的顺序上,这种特殊是相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说的。现代汉语句子的结构一般是:定+主+状+谓+定+宾+补。这是个基础,是辨别句子是否倒装的参照物,应牢记。在上面的结构式中,可看出,状语是在谓语之前的,但在文言文中,由于某种需要,比如:为了突出主谓间的紧凑关系,而把状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即为状语后置。如何依据规律,快速判断:

一、找出句子当中的谓语动词。

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修饰谓语动词的,谓语动词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在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后了。

如:1、与备会于当阳长坂2、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很明显,以上的例句中谓语动词分别是“会,重、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惑、欺”

二、依据介词结构后置的规律来判断。

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情况,句子符合这种结构:“谓+宾+介+名(代)”,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状语”了,成了这种情况:谓+宾+[介+名(代)]。

如: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是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推知,这是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介词结构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以使语序正常。将“于潭上”放到“得双石”之前,译为“在潭上得到两块石头”。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为“于”、“以”、“乎”等来担当,“于”、“以”、“乎”也就可以看成是判断介词结构后置的一种依据,只是这些介词在不同的句子里的意思是不同的。

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多于南亩之农夫 赵尝五战于秦

亦自缢于庭树 仕官于台阁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

搜索更多关于: 《过秦论》1--刘哲 的文档
《过秦论》1--刘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1d0f2bszm4g4gh0l1b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