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笔,描绘了士人被科举制拨弄地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之处。由于前面用周进所受的种种屈辱做铺垫,揭示了其久不得志的心境,醉心功名而功名无望,撞板一段就显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 实际上,周进和紧接着出场的范进两人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高兴地发了疯的细节,都寄寓了无限深意。
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观念毒害。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科场若不如意,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周进宁可撞板,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无法自食其力。 作者在讥讽其丑态的同时,也对人物寄寓了无限的同情。因为其用意不止于暴露科场和官场人物的污秽,而是着意批判形成他们种种性格的社会根源,极其尖锐地指明科举对于人性的异化作用。] 2、全班讨论: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
【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物的典型意义,明确小说的主题:通过塑造范进这一典型形象,揭示在科举制度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对人们心灵的扭曲,以及批判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板书“科举之毒、世态炎凉”)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小结: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
作业:为了加深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理解和端正当代社会读书的态度,我本着“加强阅读,拓展思维”的出发点,布置以下两道作
业:
1、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和鲁迅的《孔乙己》,试分析比较两篇文章人物形象和命运的异同点;
2、就“当代社会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做一个社会调查,形成书面材料。
我上述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理念,围绕《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展开。在教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主要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把握范进形象、认识人物典型意义、理解主题的目标。力图突出重点,力求突破难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