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五、六单元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说明
第五单元以“可贵的亲情和友情”为专题,先后安排了《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帐单》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本单元的每项学习内容和活动,都将围绕着该专题展开,以不同的层次、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现、诠释、实践这个专题,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这份人间真情。
有关爱的专题在前几册中有所涉及,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一、二年级都有几篇课文是讲爱的内容,到了四年级也有关于爱的专题,可见,编者十分重视人文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本册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课文围绕“爱与真情”,配以综合性实践活动,并将该活动穿插于单元教学之中:在第一篇课文后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体会、寻找父母对自己的爱;第三篇课文后给予综合性学习的提示: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都是围绕这一活动展开的。可以说,课文的学习为“综合性学习”引路导航,“口语交际”、“展示台”让“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景再现,“习作”则是“综合性学习”后的真情实感的表露。在第五单元,我将以综合性学习为例做一些教学建议。
第六单元以“神奇的科技世界”为专题,由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其中《太阳》、《月球之谜》是写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展示了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安排既可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又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资料的收集和利用非常重要,拥有一定的相关资料不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学生的习作发挥想象提供科学依据。如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和利用资料,将成为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第五单元 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本单元的重点是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展开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课堂上阅读有关亲情、友情的文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体验、实践这种亲情和友情。现以《父母的爱》为例进行综合活动方案的设计。
父 母 的 爱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课内指导)
1、浏览课文,明确任务
1
从第五单元的导语入手,让学生略读整组课文,大致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到父母的爱、朋友间的友情。
2、读题明意,落实任务
(1)学完17课《可贵的沉默》后,出示课后76页“综合性学习”的一段话,学生自己读一读,知道这一次活动的任务是要回忆、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要求学生如何去寻找、发现父母的爱,用什么方法去寻找,寻找哪些父母的爱。然后设计表格:
时间 地点 父母的爱 我的感受 调查方法 (3)在平时生活中完成表格,并阅读配套同步阅读《草叶上的歌》相关的文章。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课内外结合)
在活动实施阶段,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饱含着对儿女的一片真心,引导学生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学习中的细节,体会父母的爱。
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回忆父母的爱,向亲人、朋友去采访,可以让父母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也可以从小时候的一些照片中去发现……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时地询问调查的情况,督促其认真地完成表格,并引导学生关注在调查过程中一系列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调查进入差不多的阶段(课文也将学到19课《七颗钻石》),教师再次出示“综合性学习提示”,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回报父母的爱。把前一阶段调查中升华的情感体验付之于行动:我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可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排练一些小节目。
第三阶段 活动展示阶段(与口语交际相结合)
(将口头表达与展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把体验到的亲情、友情内化为语言和行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听一位学生朗诵《妈妈的爱》。
妈 妈 的 爱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 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2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有一天,我打破了暖瓶, 对妈妈又说了谎, 妈妈的批评叫我脸红, 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一次老师叫用“最”字造句, 我说:“我最爱妈妈。” 妈妈告诉我:“最该爱的是祖国, 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
说一说诗中的妈妈好在哪儿? 2、夸夸我的爸爸妈妈
小组内成员互夸自己的爸爸妈妈,尽量能具体生动地讲述事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组员评议、修改、完善,选出一名成员参与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说话有感情、有条理,语气、语调得体,态度自然大方。 学生评议。
3、理解父母、体贴父母
请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试卷发下来以后……》,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续编这个情景短剧。
教师巡视时挑选几组典型镜头:
(1)考出好成绩,父母大加赞赏,有求必应。 (2)考出好成绩,父母没多大肯定,孩子很失落。
(3)考试考砸了,父母新旧帐一起算,男女混合双批、双打。
(4)考试考砸了,父母耐心地帮助教育,寻找错误原因,热心辅导功课。 你想对剧中的父母说些什么?
听听父母的心声(事先录好部分家长的心里话或现场请家长说)。
3
根据自己的体会再来谈谈自己对父母的爱的理解。 4、关爱父母、回报父母
你已经为父母做了什么?(学生各种形式的汇报) 我们还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 5、拓展延伸
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亲情、友情的文章,收集相关的图片、诗歌及歌曲。
(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因为四年级上册也有这样的一个单元专题,并且有一次阅读〈爱的教育〉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第四阶段 活动内化阶段(与习作教学相结合)
经过综合性学习,学生脑海中的写作题材可以是非常丰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选好材料,写出自己真情实感。
【例子】去年上半年,我市举行了一次习作教研活动,一位老师执教《妈妈的爱》。教师先范读一篇材料,是配套同步阅读中的《一碗馄饨》,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和妈妈吵架后离家出走,肚子饿了,一位卖馄饨的老婆婆给她煮馄饨吃。小女孩十分感激老婆婆,却觉得妈妈不好。老婆婆平静地劝她:“我只给你烧了一碗馄饨,你就这么感激;你的妈妈给你烧了十多年的饭,你怎么不感激她呢?怎么跟她吵架呢?”这时,小女孩愣住了。她回家时,妈妈高兴极了,说:“你怎么这么迟回家,饭早就烧好了,菜也凉了”
教师从这个例子出发,引导学生去寻找平时“视而不见”的亲情。孩子们的思路拓开了,有的讲述父母在生活上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有的讲述父母对自己学习上的严格要求,有的讲述父母默默无闻的为自己所做的一些平凡小事……讲着讲着,孩子哭了,老师哭了,听课的老师哭了,连我们教研室的教研员也眼眶湿润了。只有用心的投入,才有真情的流露。这不仅是习作课的成功,是单元学习的成果,更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们义乌市教研员金晓芳老师对习作教学进行了多次的探讨,提出了以下七条建议,或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1、给孩子自由习作的空间; 2、倡导孩子自主修改;
3、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4、努力整合课程资源,自发编写习作教材; 5、引导学生自主交流;
6、修改习作不必拘泥于字、词、标点,重在自由表达; 7、必须夯实自己的语文功底,努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