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生:“我睡醒了,愿意打滚就打滚,愿意拔草就拔草,愿意捉虫就捉虫……”
师:你能仿照文中句式,活学活用!掌声送给他!
生:“我睡醒了,看到祖父在休息,就将狗尾草伸到他的鼻子底下挠……”
师:你把小姑娘的动作写得活灵活现!
生:“我睡醒了,祖父笑盈盈地看着我,我摘下玫瑰花,偷偷插在祖父的草帽上……”
你真会想象!精彩,掌声响起来!
……
四、想像,悟祖父之爱
1.孩子们,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生 :无拘无束、温馨幸福、充满快乐…… (板书:幸福快乐)
2.其实,萧红是个苦孩子。(出示灯片,师配乐讲述)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因她是个女孩对她很冷酷,后妈对她恶言恶色,祖母特别爱清洁,不喜欢孩子闹腾,曾因她戳破窗户纸而用针刺她的手指……
3.孩子们,在这样的家庭里,“只有祖父、园子和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祖父用他的宽容和慈爱为萧红营造了一个美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园子,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一个幸福快乐的园子!景由情生,这园子也是萧红无限留念的心灵家园,更是萧红和祖父共同的园子。尽管离开家乡已经十多年了,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祖父和园子依然是她心头最深沉的眷恋、最温暖的回忆,所以她在《呼兰河传》的结尾这样写道:(出示文字灯片:)(朗诵突然播放不出,教者随即配乐深情讲述)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
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读书引领
师:(捧起《呼兰河传》)孩子们,这就是《呼兰河传》,茅盾称之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想读吗? 生:想读!
师:读书的孩子最美!孩子们,课后请继续走进《呼兰河传》,认真读一读里面的故事,写一写读书笔记。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不管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孤独,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写得至真至纯、清新自然的文字。茅盾称她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我和祖父的园子》正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联系原著,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拓展文本的宽度,为了上好课,我再次投入原著,用心去体味语言,透过文字思考作品的内涵,琢磨用什么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感受语言的魅力。于是在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淡远的大背景中,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内心向往后,再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符合教材、符合学情、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预案。
鲁迅有鸟栖虫居的“百草园”,被他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萧红有自由快乐的“后花园”。《我和祖父的园子》 课文重点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里劳动(当然这大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的情景,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仅仅是园子,更有那慈爱的祖父。他用爱心和耐心放飞了孩子的天性,给了孩子无拘无束、丰富多彩、自由自在、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有了自由的心灵,孩子眼里的一切才是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
为了让教学预案贴近学生,我不断调整教学思路,课堂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化文本上。教学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在动人心弦的优美意境中,感受春泥般朴素而又鲜活的语言,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园中风景,感受作者在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体会文中小姑娘的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祖孙情深。领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祖父的眷恋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在 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内化语言、积累语言,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清新朴实,我通过自由读、朗读、默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趣、悟出情。引领学生在欣赏中靠近心灵,文中许多优美的词语,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课上强化对这些词的理解,并抓住好词佳句感悟作者的写法。课上还通过对文字留白处的想象描绘,引领在想像中感受自由,领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对于学生来讲,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事儿是新鲜有趣的,他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说着、写着自己喜欢、期待的事情,初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感悟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了情悠悠,读懂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对祖父的眷恋,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一缕挥之不去的哀愁。结尾处对萧红苦难身世的深情介绍以及对《呼兰河传》尾声的配乐朗诵有些许苍凉,但却衬托了园子的精神意义,那是萧红自由自在的爱的乐园。萧红一生饱受世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间的苍凉,只有儿时的园子,才是她纵情嬉戏的天堂,唯有祖父的爱,让她心灵洒满暖融融的阳光。这一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在隐约的触动中,激发了学生阅读《呼兰河传》以及萧红其他作品的兴趣,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学之窗。
教学智慧往往会在突发事件中增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冷静、机智,要能够根据课上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及出现的偶发性事件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法与学法。比如孩子在这节课上不小心出错怎么办?得鼓励他“知错就改”,引导他“知错能改”,又因为孩子的错误往往有共性,同时还得乘机提醒其他同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比如录好的朗诵突然只剩音乐怎么处理?这节课的结尾处的朗诵录音突然播放不出,教者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随即配乐深情讲述,同样收到触动心灵的效果。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要在常态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就更需要教者不断地在书本与实践中学习,还要努力向身边的、校外的老师们学习,切实追求有效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效益。
建湖县实验小学 陈 霞
2010 年4 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