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1.人文素质的内涵及分层
(1)“人文”的内涵
“人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是与“天文”相依存的。据国学大师钱穆研究,“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按照《周易》的解释,是“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后汉书·公孙瓒传论》亦有记载:“舍诸天运,征乎人文。”《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从以上有关“人文”的典籍中可知,“人文”一词的原始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与“天文”和“天运”相对应的。儒家以“仁”观之于人文,主张以“礼”教化天下;道家以“道”观之于人文,主张“无为之治”。由此可知,人文观是教化观的决定因素。如宋代文人程颐认为:“人文,人理之伦叙。观人文以教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责之道。”这里所谈的“人理之伦叙”即“人为什么而生”和“人称之为人的原因”的道理,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将“人文”归结为弘扬人性,强调人之所以为人,注重对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人性解放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在远古时代,“人文”至少包括以人自身为观察和思考对象的文化活动、人世人伦之事和人的道德规范等三个方面含义。《辞海》把“人文”解释为“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实际上文化的含义比“人文”要广,它包括两个方面: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2]。《辞海》中的“人文科学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3]。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认为,人文学科是指自然科学以外的,以人和社会诸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各门学科[4]。《苏联大百科全书》规定,人文学科与人的意识及人类社会有关,认为人文学科是有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社会科学,同时又将哲学和社会科学合称为人文学科[5]。
西方的“人文”最早起源拉丁文,创始人是古罗马人。“人文”当时是指受到古希腊文化熏陶的的罗马人,是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专门称谓。因此,最初,西方的“人文”可以解释为“教化教养”。但是西方真正的“人文”出现时间在欧洲文艺复
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兴之后,这就是与中世纪“神学”相对立的“人文”。这种“人文”与中世纪推崇的宗教神学产生尖锐对抗,宣扬人的主体性和价值功能,唤醒人们从上帝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正如十四世纪的彼得拉克所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我是凡人,只要凡人的幸福”。西方的“人文”强调与“神文”即“神的尺度”相对的“人的尺度”,而正是这种“人文”观,掀开了西方现代文明新的一页,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从词的构成来看,“人文”一词有两个构成要素:“人”和“文”。“人”通常是指理想的“人”和理想的“人性”观念。“文”是指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或者课程。“人文”的内涵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人的终极价值,它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与出发点。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人文”的内涵都是非常丰富的,人文科学作为人类文明嬗递演进过程中的人类精神文明的本质内核,随着时代的变迁始终巍然独存、具体而细微地显示着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作用。
(2)“素质”的内涵
从词源上来讲,“素养”一词是指事物类似本质的东西,事物本来既有的特点。《管子·势》:“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晋张华《励志诗》之四:“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斫,终负素质。”
素质,最早是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概念,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解释为:“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6]。
在教育学里面,“素质”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基本品质或者基本素养。
心理学侧重于素质的先天性,认为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7]。教育学侧重于素质的后天性,认为素质是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尤其是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前者更强调遗传的功能,后者更注重教育的作用。
《教育大辞典》也提出“素质”指:①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②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8]。
在《辞海》中,素质解释为人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素质”
6
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从语义上进行分析,可以把“素质”看作一个复合词。素质中的“素”有初始、根本、基本、简单、稳定、持久等意思;素质中的“质”有质地、材料、要素、基础、本体等意思。素与质合起来,表示根本的、稳定的、普遍的性能、状态或者存在方式、活动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素质的涵义已经泛化,包含多重意义。一般而言,素质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程度、心理和人格发育健全程度、知识结构合理程度、为人处事通达程度等诸多方面表现的总和。是一种光明磊落的人格,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一种博大宽广的胸襟,是一种大爱无疆的情怀,是一种百折不回的意志,是一种大义凌然的风范。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所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我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我们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塑造健全人格”[9]。素质是人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人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的后天的习得性和发展性是素质培养和提升的理论依据。素质还有内在性、稳定性、可塑性、整体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
(3)人文素质的内涵
通俗地讲,人文素养应当是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气质、修养、精神、意志等的总和。人文素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可以通过人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它的作用不可小觑。从小处看,它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往大处说,它是关乎到全民素质提高的大问题。
具体地说,什么是人文素养?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博士对“人文素养”的研究,大致可概括八个方面的含义:
[1]有相当的古典文化积累,不仅能够理解传统,而且能够守经答变,开拓创新; [2]对于人的命运、价值、尊严、自由、发展有着深切的关注和精到的理解; [3]对于人的完整性格外珍视,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弃将人简单化和机械化;
[4]尊重个体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倡导人格独立;
[5]重视德性修养,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6]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外界事物; [7]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另类、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 [8]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提倡公平,伸张正义。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生命个体的人格、
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气质以及修养。人文素养,指做人的基本修养,通俗地讲就是怎样做人,具有什么样的习惯。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基于对现实人性和人格的批判性反思与构建之上,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并且集中体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是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4)人文素质的层次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二是领会人文思想,人文思想对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起支撑作用;三是熟悉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领会人文思想及其精神的认识层面的方法和实践层面的方法;四是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层面,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中间层面,人文精神是最高层面,也是核心。四者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从而构成完整意义的人文素质。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一切社会成员的“人化”教育,旨在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对这些品质的高度自觉,即重视人的内涵的提升和内化的过程[10]。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包含文、史、哲、艺术、心理学、宗教等多方面内容。人文学科对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实现人生价值起到导向作用,它的功能就是“教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气质、性格和修养,并激发和调动人的创造潜能。但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与人文学科教育简单等同。人文素质不只局限于人文知识的灌输,还有人文学科中内含的价值———人文精神向个体身心中的内化[11]。
人文素质教育大致可包括人的文化素养、人的思维完善、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实现人生价值四个方面含义。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受教育对象身上体现出的综合成果,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
3.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学研究
(1)人文素质教育的来源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是由一些理工科大学率先发起的,他们从一批批毕业生中敏感注意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弊端,理工科学生极度缺乏人文知识,并提出如果大学传授的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