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技术贸易壁垒对浙江省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作用正在逐步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来愈广泛地被利用,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加入WTO更给我国纺织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对外贸易增长迅速的一个重要经济体。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我国企业通过针对性研究达到充分的扬长补短,从而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浙江省是全球主要的纺织品出口加工地之一,也是国内纺织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主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省份之一。研究浙江省纺织品出口遭遇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实状况,尤其是选择那些经常对浙江省纺织品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浙江纺织品出口中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找出浙江省纺织企业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建议,对于促进浙江省纺织品出口贸易健康而高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从理论上研究技术法规和标准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省纺织品出口的影响,然后就浙江省的纺织品出口进行论证,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现实数据,客观分析了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 预期目标: 论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动态,对浙江省纺织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浙江纺织品出口遭遇壁垒的主要原因,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为企业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为促进浙江省纺织品出口贸易健康而高速的发展,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向和有建设性的意见。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鉴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 国外研究动态 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堪称当今世界技术贸易壁垒的发祥地,自然也是最早懂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产生重大危害的国家。早在1996年,Alessandra Casella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标准联盟自发形成标准的过程,并得出了可以在产业层面形成协调的结论,对研究一些国家如美国标准由传统的政府行为向产业制定方向转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999年Donna Roberts,Timotlly E.Josling和David Orden发表的《农产品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定义为:“能够管制外国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法规和标准,并且这些法规和标准的表面目的是为了纠正与这些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相联系的外部作用产生的市场无效。” 2001年 Neil Gandal和Oz Shy的“标准化政策与国际贸易研究了政府是否承认国外标准的政策行为,结论是如果网络外部性显著,所有国家相互承认所有的标准。”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2002)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对正常的卫生检疫和海关续的扭曲(即烦琐的手续),是政府为了限制进口而采取的非正规的贸易障碍。 史蒂芬·哈斯蒂德(Steven Husted)和米歇尔·麦尔文(Michael Melvin)(2002) 把技术性贸易壁垒看成是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 是各国的健康与卫生安全标准以及环境保护标准。各国政府通常会制定产品生产和物流配送标准以避免给本国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带来危害。有时,这些标准只是被当作保护本国生产者免受国外竞争的保护机制,成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James Gerber(2005)研究指出:收入差距和要素禀赋差异是导致环境标准差异进而产生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缩小各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 在互惠互利和尊重差异的原则基础上,以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贸易发展为目的,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各国环境标准等技术性差异是处理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有效途径。 Maskus等(2007)对17个发展中国家的619个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技术法规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影响,发现当存在技术法规时,贫困国家的企业短期运行成本显著增加,进口市场技术措施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出口倾向。他们的研究再一次证明技术法规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Azim Essaji(2008)利用美国农业、矿业和制造业三个产业从96个发展中国
1
家的进口数据分析技术法规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因技术知识稀缺、生产设备落后、熟练人力资源较少等因素而无法迎合发达国家所制定的技术法规,因而法规的制定较大地冲击了该类国家的出口,且导致他们无法跻身存在较强技术法规壁垒的产业,而只能将生产限定在不设技术标准或所设技术标准较低的产业。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起步较晚,叶柏林和陈志田在1992年通过标准化的角度分析标准守则的形成、TBT的概念与基本内容。叶柏林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定义为:“那些确定工业产品或消费品的某些特性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规定、标准和法规,以及检验产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确定产品质量及适用性能的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 张荣鼎和朱晓勤(1995)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种类和我国存在的TBT进行了论述。他们提出技术壁垒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以贸易障碍出现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应国际贸易的需要而产生,并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在当时,各国对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一般都是合理而严肃的,各国制定的技术标准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鲍晓华(2004)利用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对SPS措施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用一个单一产品市场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演示利用成本收益分析对SPS壁垒进行政策择优的过程。结论是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保护作用,但是不能滥用,要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张海东(2004)在上述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局部均衡模型对TBT的经济影响做了定性分析,运用不完全竞争模型对TBT对国内企业提供的保护程度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李春顶(2005)运用局部均衡模型深入地研究TBT对出口国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及影响机制,探讨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在贸易效应、社会福利效应和产业效应方面的有效性。结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成本高于国内产业政策,还高于关税甚至其他的一些非关税壁垒。在选择技术标准的时候,尽可能将其程度设定在解决本国市场失灵和外部效应的积极方面等结论。 姚利民、吕一(2006)认为,贸易技术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所采取的一些与其他国家不一致的技术性措施。 鲍晓华(2006)计算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两个存量指标,以频数比率和进口覆盖率为量化指标,测定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进口贸易的限制效应,得出技术性贸易壁垒频数比率、进口覆盖率和进口贸易额之间是显著负相关的,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