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初,安徽工商部门查获一种名为牛肉膏的添加剂,可让猪肉变“牛肉”。这种牛肉膏不仅在小肉松作坊中使用,在一些小吃店,也是公开的秘密。随后记者发现,福州、广州、南京等多地“牛肉膏”疯卖。牛肉膏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而用牛肉膏将猪肉“变”牛肉。专家指出,过量食用牛肉膏或会致癌。(“牛肉膏” 事件)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毒胶囊事件”)
这些年来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数都数不完,就连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也都频频被曝光,这还只是报导出来,展现给大众的,不敢想象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食品安全问题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残害着我们的健康,威胁着我们的生命!
第三部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似乎我们一谈起食品安全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没有良心缺乏责任感的企业。其实食品企业只是导致此种问题发生的一个因素,食品从源头的原材料供应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所经过的一系列环节都可能成为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过程,可以简化为如下的框图。
食品生产流通过程图
8 / 23
(图来源: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1.源头控制缺失
食品行业的原材料直接来源于农牧渔业,农牧渔产品的质量状况决定着最终食品的质量水平。在农牧渔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都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在牧业和渔业, 环境污染、抗生素滥用和违禁药品的使用, 饲料添加剂的不安全使用等, 都会使有害物质进入动物体内, 在动物体内产生富集。这些富集了有害物质的动物体本身或者动物生产的蛋、奶等产品必然不符合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以不符合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原料生产的食品也不可能是优质、安全的食品。因农牧渔业的分散生产, 质量控制难度大, 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三鹿毒奶粉事件, 原因就在于原料奶中加入了有害物质三聚氰胺, 集中暴露了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源头控制上的薄弱问题。
2.企业的责任感缺失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越来越注重追逐利润最大化,而把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感抛到了一边。部分企业与个人唯利是图,缺乏社会责任感。陈贵民、雷造民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中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系统。而“三鹿”、“蒙牛”“康师傅”“双
9 / 23
汇”等龙头企业,本应肩负食品安全的重大社会责任,为我国食品企业做好全心全意为消费者的榜样,然而却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放任“三聚氰胺”、“自来水源”“瘦肉精”等事件的发生,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这些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产品不断曝光的各种问题实在令消费者心寒。
3.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有关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系称之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我国食品
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食品卫生法》。我国在法律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和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还不够,亟需解决。食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的系统性不够。具体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上也不够协调和系统。另外违法成本过低,也助推了违法行为的发生。地沟油作为食用油制售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其收集与炼制成本相对于正规食用油极为低廉,且一旦被执法部门发现,处罚力度也相对较轻,不足以对违法者构成震慑。地沟油之所以形成这么大的“产业规模”,正是这种原因助推了它。违法收益远高于违法成本,无形中助长了违法者的胆量。廉价的成本、巨额的收益,使违法者敢于以身试法。
4.政府监管的不到位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可概括为“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采取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对于食品的管理工作,虽然各个方面都使尽全力,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给广大消费者一个健康、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但却事与愿违,非但没有达到预计的目的,还使得各执法部门为了争夺权利而彼此不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管理监督机构、政府职能
10 / 23
划分不明确,多头管理的结果是部门之间争执不休。同样是食品安全管理,涉及到卫生、农业、粮食、质检、工商、商贸、海关以及新成立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能划分不甚明确。有些工作互相推诿,撂着没人干。 “多部门齐抓共管”,其结果反而是各部门相互“踢皮球”,职责不明时能少管就少管,职责交叉时能不管就不管,致使在很多环节出现监管漏洞。
5.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消费者既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受害者,同事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缔造者。生产与消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生产就无法消费,同样没有消费生产也无法进行。有害或不合格食品的出现及长期存在,也在于它一直存在市场,有人消费才是它长存的不竭动力。这主要源于有些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只衡量价格的差异,却忽视了产品质量的问题;有些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质量,缺乏判断的能力,辨不清真伪;也有些消费者受到了食品安全的侵害,却缺乏维权意识,忍气吞声,自认倒霉。有了这些消费者的纵容,劣质食品才有了滋生的土壤。
第四部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源头控制
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源头开始加强控制,防止有害食品从源头流入市场,造成对消费者的危害和生产加工零售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在此暂不讨论对资源和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等重大而艰巨的问题。这一环节的直接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对农药和饲料等的管理,堵住一些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在市场中流通,在必要的时
11 / 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