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认定,先后获评 “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创建县”、“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 “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等荣誉。
1. 结构布局全面优化。市教师进修学校获评“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扩大优质普惠性幼儿园。全市公办园从14所增至43所,新增学位0.79万个,在园幼儿从10.17%提高至17.27%,增幅7.1%,晋江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从36所增加到52所。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公办学校创建全覆盖。晋江二中、英林中学升格为省一级达标中学。中职学校均进入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以上行列,并均被确定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学校。在晋台两地举办“晋江职教论坛”,选派骨干教师赴台蹲点,晋台教师交流160多人次。形成“引企入校”、“前厂后校”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与175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130个实训基地、2个研发室;5家引企入校企业。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及21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开发44种校本教材。每年为企业输送了5000多名的技术技工型毕业生,培训4000多名的农村劳动力和来晋务工人员。实现各镇(街)社区学院全覆盖。
2. 教育保障持续强化。市级财政教育支出达107.65亿,每年均超过法定标准1.5%以上;各镇(街道)投入教育资金达11.58亿元,均实现逐年增长。引导成立8个镇级教育发
展基金,总规模达3.6亿元。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免学费政策。提高初中和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900元和700元,均高出省定标准50元。率先按每生350元/年的标准核拨非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建立逐个镇街现场办公机制,逐个项目协调推动,将项目建设审批时限由495天压缩至240天。组建项目报建小组。编制实施《晋江市域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发展专项规划》。实施中小学扩容、薄弱校改造和校安工程,新增教育用地1461亩,222个项目建成投用,建筑面积92.35万平方米,投入14.3亿元,新增学位3.55万个。消除危险校舍43.41万平方米。校园面积从577.5937万平方米增至611.5391万平方米,增幅5.877%;校舍面积从233.1182万平方米增至301.2997万平方米,生均面积从10.02平方米增至23.48平方米,增幅134.34%。同时,完成118所校园改造,投入7774.68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新增多媒体教室5220个,改造升级142所学校的网络中心,更新配备电脑7454台。机生比1:9.9提升到1:9.09,增幅10%。全市学校仪器设备资产从1.29亿元增长至5.17亿元,增幅300%,生均值从396.17元,增长至1436.71元,增幅262.65%。实现学校保安员全部由保安公司派驻并“持证上岗”, “一键式报警系统”、 “全球眼”全覆盖。
3. 改革创新进程提速。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率先开展教育现代化探索,《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正对照推进实施中。试点教育集团、联合办学、名园带新园、委托管理、小片区等新模式,建成
义务教育“小片区”43个、参与学校135所;组建10个教育集团,吸纳整合办学水平相对一般的新建或相对薄弱学校21所,新增优质学位2.45万个。推行一级达标校“初高中”直升工作。率先推行民办、集体办幼儿园等级评估管理制度。成立校车服务公司。启动一镇(街道)一校一游泳池(馆)”工程。推进社会购买服务,试行政府向社会游泳池购买服务和委托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设青少年暑期夏令营。 4. 教师队伍建设迅速提升。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先后选派13批149名中小学校级干部到清华附中等26所全国名校挂职锻炼。试点“校长组阁制”。通过公开招聘和绿色通道,共招录公办教师2883名,出台合同教师规范管理办法。坚持每年按工资总额2.5%的上限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设立名师津贴。成立2个名师工作室,新增省中小学教学名师1名、特级教师13名、名校长2名,骨干校长12名;泉州市中小学教学名师46名、名校长2名;新增省级学科带头人25名,泉州市学科带头人70人,泉州市骨干教师200人。举办培训教师9.75万人次。每年组织对全市近2000名骨干教师开展年度考核。委托东北师范大学举办四期学科名教师高级研修班;举办60期名师名校长讲堂。开展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交流。启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5. 办学质量持续提高。融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局,强
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施学校德育、体艺、科技提升工程。建设晋江市级以上文明学校57所、绿色学校153所,建设晋江市“科
技创新实验室”试点学校42所、学校少年宫54所、国学教育实验校17所、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学校21所、书香校园教育示范校20所、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实验校100所。开展体艺“2+1”工程,校园足球形成了“学校+企业+俱乐部”等模式,21所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考体育A率持续五年居泉州第一。保障生均50元的体育艺术活动专项经费。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学校37所、嗦罗嗹等乡土文化传承项目95个,闽南文化校本课程达56种。聘请70名兼职督学,建立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机制。组建初中课堂教学建模联盟。实施25个市级“重点学科”、“名学科”培育工程和高中拔尖学生培养工程。完善中考七率评价机制。本科总上线率从59.33%提高到76.23%,增幅16.9%。 6. 教育公平得以良好保障。建立健全各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共兑现帮扶资金3600万元,惠及4.76万人次学生。共为400名学生办理生源地大学生助学贷款,金额960万元。保障外来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外省籍考生在我市参加高考人数从156人,增长至2195人。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特教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新设自闭症等班级。新增特教辅读班3个,为重残儿童开展“送教上门”。
7. 党风廉政建设得以全面深化。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项工作会议,层层签订责任状。完成晋江市中小学生敬廉崇洁教育基地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创新廉政谈话提醒机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财务进行审计。先后组织开展惠民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