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外力作用的掌握,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由题目信息可知含金刚石的堆积物为砾石堆积物,另据图可得,该堆积物都出现在河流的左岸(凸岸),所以最有可能是流水的沉积作用。 11.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的类型。
【解题思路】根据7题,甲处的金刚石为流水搬运并沉积于此,依河流流向,排除①和④;又金刚石形成于高温、高压、缺氧的环境下,原生矿仅产出于金伯利岩等岩浆岩中,其他都是被河流等搬运过去的。根据图①、③、④均为沉积岩类,不符合金刚石的形成条件,②处为岩浆岩,可能找到金刚石矿。
(2013高考题福建卷)图4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9~10题。
图4
12.该沙丘位于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邮箱:zxjkw@163.com
第 5 页 共 12 页
【答案】9.D
【命题立意】本题以河流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河流地貌发育知识,旨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学以致用。 【命题立意】首先注意审题干,“中游宽谷”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而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再结合题干“爬升沙丘”考虑,因此选项A、B、C都可排除,河漫滩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河流中下游河道宽阔,水流速较慢,以流水沉积为主,多发育沙洲和河漫滩等沉积地貌。
13.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① B. ② D. ④ 【答案】10.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河漫滩中沙丘形态发展及外力作用情况的分析能力。本题难度大。题目情景设计不错,题干没有其它的相关文字材料,直接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解读信息能力,考生只有熟练掌握与理解课本知识,并进行迁移转化,才能作出正确回答。
【命题立意】结合题干“爬升”关键词,说明沙丘前行方向应与外力作用的方向相一致,排除②、④,再结合景观图的沙丘分布特征,沿河岸一侧的沙丘更缓,另一侧坡度更陡,可以排除①选项。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位于迎风坡一侧坡度更缓,背风坡一侧更陡。(可借助流动沙丘形成的原理来分析,如下图)
C. ③
【知识拓展】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1.洪积一冲积平原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2.河漫滩平原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
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邮箱:zxjkw@163.com
第 6 页 共 12 页
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4、该图来自雅鲁藏布江著名的旅游景点“佛掌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因形如双手合十的佛掌而得名。
实际情况: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强风口地段,秋末至春末期间劲风如飓,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便形成了这一特兀的地貌景观。雅鲁藏布江米林县境内,这一沙丘的规模仅次于卧龙大沙丘。
二、综合题
(2013高考题海南卷)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7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7右照片)。
断桥公路河流方向
图7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答案】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5分)
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5分) 【试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了河流地貌成因,凹岸和凸岸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差异,通过河道特征图(左图)和河流上断桥(右图)分布,结合材料中给出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分析断桥保存至今的原因。这是一道原理应用的试题。难度中档。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和图可知,断桥分布在河流左岸(凸岸)。本题的问题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左右两岸附近河水深浅及流速差异,第二部分是分析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这一问必须结合第一问来分析。第一问中,左右两岸深浅及流速差异:右岸为凹岸,左岸为凸岸,结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可知右岸侵蚀作用强,那么流速一定快,深度一定要大些。(当然我们在给学生分析时适当补充一点物理知识来解释更好,凹岸处流水要保持运动状态(惯性),对凹岸冲击力大,所以侵蚀作用较强。)而凸岸堆积,一定流速较缓,由于堆积作用强,大量泥沙沉积,所以水深较浅。第二部分的问题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就好分析了,图中可看出断桥在左岸,为凸岸,堆积作用较强而侵蚀作用弱,当然洪水期中也不易
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邮箱:zxjkw@163.com
第 7 页 共 12 页
被冲垮,所以得以保存至今。
15.(2013高考题海南卷)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 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图10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答案】成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2分)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速度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2分)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2分) 关系:(淮河干流直接进入洪泽湖)“悬湖”抬高上游河流水位,使上游河流排水不畅,加重上游流域的洪涝灾害。(4分)
【试题立意】本题通过“悬湖”成因分析,来考查知识点流水堆积作用、地表水体(湖泊与河流)相互关系。“地上河”成因一般不陌生,变换考查“悬湖”,而地表水基本规律有相通之处,难度不大。本题还考察了湖泊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但本体有新意,考察的是湖泊对河流上游洪涝的影响,这要求考生全盘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能进行知识迁移。综合来说,本题为中档难度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可分成两个小问,第一问是“悬湖”成因,第二问是湖床抬高对上游洪涝灾害的影响。第一问,先要了解湖泊是蓄水的地方,一般来说湖泊是该区域地势最低的部分,但是却形成了“悬湖”,即湖床高于周围平原地区,毫无疑问是因为大量泥沙堆积造成的。泥沙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洪泽湖堆积?从图中可以看出,洪泽湖以上河段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因而会带来大量泥沙;其次材料中强调了洪泽湖面积大,湖面宽广,且位于平原地区,所以湖泊中水流速度极缓,因而带来的泥沙大量在湖中沉积,湖床不断抬高;而周围的居民为了抵御洪涝灾害,不断加高大堤,约束洪水,所以最终湖床高于东侧大堤外的平原,成为“悬湖”。第二问,一般都知道湖泊对河流下游径流有调蓄作用,但是对上游的作用分析不多。洪涝灾害的成因简单说两方面的原因:来水量大和泄洪不畅。显然,湖泊对上游只能产生对泄洪的影响。由于是“悬湖”,太高了上游部分的水位,使其泄洪能力大大减弱,因而加大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013高考题山东卷)16.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6 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7 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06°
E 00 5 1贺 石嘴山 贺 3N 9°
黄 兰 兰
3556 山 黄 银川 P
河 山
银川 河 图例 城市 河渠
河闸 沙漠 枸杞 山峰 38°N
长城 2000 等高线 邮箱:zxjkw@163.com 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第 8 页 共 12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