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答案】B A D C
【解析】
故答案为:凸;倒;缩小、实。
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微型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镜头,视网膜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或生活的体验很好理解。
21.【答案】0 等于
解:A.脚蹬子表面做的粗糙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B.刹车时要用力捏闸,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C.车轮做成圆形的,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力。
D.要经常给链条上油,是在压力一定时,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光滑来减小摩擦力。 故答案为:B;A;D;C。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知,本题涉及的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脱离。
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灵活解释自行车上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19.【答案】形变 方向 运动状态
【解析】
【解析】
解:(1)两个相同物块A、B叠放在一起:A和B是同向同速运动的,即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所以A和B之间是没有摩擦力的;
(2)不论是叠放还是平放,我们都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叠放和平放时对水平面的压力是相等的,与地面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一定的,所以摩擦力相等,而这两次物体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两种情况下的推力都等于摩擦力,摩擦力相等,所以推力也是相等的,F2=F1=10N。 故答案为:0;等于。
(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摩擦力主要的依据是看这个物体有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据此就可判断出B是否受摩擦力。
解: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变形了,即发生了形变,守门员把飞向球门的球踢回去,若球来去的速度大小不变,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运动的方向,即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AB叠放在一起和AB并列放在一起,
故答案为:形变;方向;运动状态。
AB看做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摩擦力是不变的。两次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两次推力是相等的。
(1)物体形状的改变称之为形变;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有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二力平衡的应用等,考查了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由静止到运动(由慢到快),由运动到静止(由快到慢)或运动状态
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发生改变等;
22.【答案】3000N 3000N 3000N
知道并理解力的运动状态改变的三种情况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0.【答案】凸 倒 缩小、实
【解析】
【解析】
解:物体静止或以2m/s的速度匀速上升、或以4m/s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都处于平衡状态,在这三种情况下,物体受重力G=3000N,钢丝绳的拉力F作用,由平衡条件可得:F=G=3000N。 故答案为:3000N;3000N;3000N。
解: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微型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无论是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都是大于2倍焦距,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实像。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作
第9页,共13页
用,由平衡条件可以求出钢丝绳的拉力。
知道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对物体正确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条件即可正确解题。
23.【答案】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解析】
解: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而得出的。 故答案为:静止;匀速直线运动;不可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在理解这一定律时要抓住“一切”、“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总”、“或”这些关键词语。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它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实验加推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解:用大小、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在A、B两点推门,手作用在A点比较容易把门推开;
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一定的,力的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也就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故答案为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根据影响力度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当一个因素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不改变,只可以让其中一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探究与该因素的关系;会判断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现象。 24.【答案】车的重力 惯性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掌握。关键是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6.【答案】解:(1)由于F1>F2,则F合=F1-F2=10N-8N=2N;
(2)由于F1>F2,所以物体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以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 木块开始在水平方向受三个力而平衡,则有F1=f+F2。 所以,f=F1-F2=10N-8N=2N。
答:(1)F1、F2的合力F合的大小为2N。
(2)物体与桌面间存在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为2N,方向水平向左。 【解析】
(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由力的合成可得出合力F合;
(2)由于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处于平衡状态合力为零,据此即可判断;根据平衡条件求解静摩擦力。 本题考查力的合成,同时可知根据平衡条件也可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 27.【答案】解:(1)该汽车的总质量:
??9×104??
m=??=10??/????=9×103kg;
解:当汽车在水平地面上行驶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和车的重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
突然刹车时,由于汽车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仍要向前运动。 故答案为:车的重力;惯性。
(1)一对平衡力必须同时符合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以汽车表演为背景,考查了平衡力的辨别、惯性,属力学的基本知识点,也是最常考查的内容。 25.【答案】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不可以
【解析】
(2)该汽车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所以受到的牵引力: F=f=005G=0.05×9×104N=4.5×103N,
(3)由题知,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 G月=6G=6×9×104N=1.5×104N;
103kg。 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所处的位置无关,到月球上质量不变,还是9×103kg; 答:(1)该汽车的总质量为9×
103N; (2)该汽车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牵引力为4.5×
104N、9×103kg。 (3)若将该车带到月球上时,其重力和质量分别为1.5×【解析】
1
1
第10页,共13页
(1)知道汽车的总重力,利用G=mg求其总质量;
(2)该汽车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受到的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利用F=f=005G计算;
(3)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可求在月球上重力;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所处的位置无关,到月球上质量不变。
本题考查了重力公式、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要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其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位置无关,
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28.【答案】解:
左图,折射后的光线比原来会聚了(更靠近主光轴),是凸透镜;
右图,折射后的光线比原来发散了(更远离主光轴),是凹透镜。如图所示:
【解析】
首先要知道:凸透镜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再根据图示补出折射光线。注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凹透镜的入射光线。
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
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
30.【答案】解: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重心,大小为6N,可确定标度为2N,故画重力的图示如
图:
【解析】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根据经过透镜后的光线比原来更会聚或发散了,判断相应的透镜。
在分析会聚、发散现象时,需要将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比较。若比原来靠近主光轴则为会聚作用;若比原来远离主光轴,则为发散作用。
【解析】
根据力的图示的定义,将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即可。
本题考查了力的图示的作法,要注意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设定标度时,要注意力必须是标度的整数
29.【答案】解:
对于凸透镜,入射光线过焦点则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该折射光线又平行于主光轴射入凹透镜上,则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左边的焦点,如图所示:
倍。线段要有截取痕迹,在线段末端标出力的大小。
第11页,共13页
31.【答案】解:米袋在竖直方向上的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其受力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解析】
当凸透镜移动到某一位置,原来的物距和像距互换时,也可看做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的情况,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这过程中光屏上将再出现2次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B;(2)高度;(3)放大;投影仪;(3)10;(5)C;(6)2。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态的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受平衡力的作用或者不受外力的作用,重为G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运动,则物体G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的作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即物体的重力和传送带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能否正确分析物体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是本题的解题关键所在。 32.【答案】B 高度 放大 投影仪 10 C 2
【解析】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点燃蜡烛之后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这一原理工作的; (4)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当物距等于像距时,物距和像距都是两倍焦距;
(5)光屏上得不到烛焰像的情况有三种:①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会成在光屏上的;②成实像,但由于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虽然成的是实像,但光屏上显示不出来;③不成像,当物体位于焦点上,即u=f时,此时不成像,所以光屏上也得不到烛焰的像;
(6)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进行分析,当移动凸透镜再次成像时,可看做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的情况,还可以从u=v=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分析。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主要考查了对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及光路的可逆性应用,问题很新颖。
33.【答案】相反 钩码的数量 绳子 不能 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用剪刀将小纸片一剪为二 A
【解析】
解:
(1)图中的A对光起发散作用,是凹透镜,B对光起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应该选择B透镜进行实验;
(2)实验前,应该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这一原理工作的;
(4)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当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而且u=v=2f;由图丁可知u=v=20cm,故凸透镜的焦距f=10cm;
(5)若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烛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A、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B.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1倍焦距,不可能是C.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倍焦距,因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承接到; (6)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仅将凸透镜缓慢向右移动,当凸透镜移动到一定位置,u=v=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
解:(1)小卡片两端通过滑轮各挂一个钩码,两个钩码由于重力通过绳子对小卡片施加了两个向相反方向的拉力,拉力的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钩码的数量越多,拉力就越大;小卡片受到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子;
(2)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小卡片两端的拉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纸片就会转动,说明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不能平衡。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用剪刀把小卡片剪成两个更小的卡片,观察两个更小卡片是否平衡;
第12页,共13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