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安排,为全面了解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促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担任组长,部分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为成员和相关人员随行的调研组,于4月上旬深入到xx等乡镇,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对XX年以来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年以来,县人民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文化惠民,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近年来,县人民政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设了以乡镇文化站为龙头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两年来,共争取上级资金565万元,建成2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各乡镇配送音响150台,每个农家书屋每年均更新一部分图书。全县x个乡镇文化站都配有文化站站长或工作人员,均设置了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统一配备了电脑、音响等设备,功能基本齐全,并免费向群众开放。XX年10月,xx市村村通广播电视乡镇无线覆盖
发射台站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现场会在xx召开,标志着我县在全区率先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乡镇无线覆盖发射台站建设任务。
(二)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一是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每年举办“广场舞大赛”、“青年歌手大奖赛\基层文艺汇演等大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并积极选送节目参加区市举办的各种比赛活动,在“xx市漓江之声”等比赛活动中多次获奖。二是全面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政策。近两年来,县图书馆、文化馆开展免费培训惠民活动,开办培训班21期,其中少儿书法教育10期,社区文艺骨干培训11期;常设培训班54期,其中成人交谊舞12期,少儿美术28期,民族民间舞14期。三是大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展览,举办各类书法、美术、摄影展6次,展出书画作品500多幅,摄影作品400幅。
(三)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两年来,组织业务人员和文艺骨干先后参加了市文化馆举办的第七届文化馆业务技能培训班、xx市文艺创作培训班,“三区”人才支援计划合唱及合唱指挥培训班、xx市美术写生等活动;组织人员参加了图书馆评估定级的培训、信息共享工程的培训;组织桂剧保护传承中心人员参加戏剧和舞蹈表演类的培训。这些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了文化队伍人员的业务能力,为更好的指导群众文化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积极挖掘民间文化资源,认真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两年来,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2016年,我县桂剧保护传承中心获区文化厅批准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我县桂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保障。二是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整理编辑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建立了全县文物保护名录。同时,大力挖掘民间文化传统艺术,建立健全文物档案,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提高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五)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市场秩序规范整治的力度,加强全县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市场的管理,扎实开展对“网吧”、教辅读物市场的整顿和“扫黄打非”等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推进文化和新闻出版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近两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500多人次,开展集中行动和专项行动6次;共检查文化经营场所2386家(次),当场处罚违法经营网吧12家、歌舞娱乐场所4家,立案查处违法经营网吧2家、出版物市场5家,查缴非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274张,有力打击了文化市场中的违法经营活动。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
-3-
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经费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参差不齐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部分行政村还没有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部分自然村屯没有文化娱乐场所。大部分农家书屋面积都比较小,活动场地简陋,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不能真正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二是县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桂剧保护传承中心因场地有限,业务拓展受到一定影响。三是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还欠缺发展资金。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是当前我县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部分乡镇占用文化站的场地,挪用设施和设备;部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一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闲置,群众参与性不强,导致作用发挥不充分,公共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三)文化服务人才建设滞后。一是现有文化队伍人员结构年龄老化。如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在职人员平均年龄50岁;桂剧保护传承中心在职人员平均年龄44岁,桂剧保护传承工作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现象。二是乡镇文化站管理人员少,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同时还要兼顾乡镇的其他工作,造成许多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