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13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1 2:28: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1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以学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遗传与环境2.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

1.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理论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二、行为主义观

1. 传统行为主义2.社会学习理论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观 四、社会文化理论 五、信息加工理论 六、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数据收集的方法:(功能P16)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临床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心理物理法 六、跨文化研究法 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理解、定义P21) 1. 相关设计2.实验设计 发展的研究设计:

1. 横向研究2.纵向研究3.时序研究 研究遗传影响力的方法:

一、选择性育种的研究二、家谱研究-1.双胞胎研究2.收养研究

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三种方式/三种互动:(P33) 被动的互动、唤起性的互动、主动地互动

胎儿的身体生长发育:1.胚种期2.胚胎期3.胎儿期 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一、致畸因子二、母亲的其他因素1.母亲的疾病2.母亲的营养3.母亲的情绪压

分娩过程中可能的并发症:1.缺氧2.早产3.低重儿

新生儿行为评估:美国 阿普加 阿普加量表 快速测定新生儿机体是否正常 贝瑞·布拉赞滕 NBAS 通过此量表评价婴儿的反射婴儿的反射作用、状态变化、对生理和社会刺激的反应及其他方面的发应

人脑至少由两种脑细胞构成: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应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神经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提供养料。 早期经验在大脑和神经系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基因提供了在正常情况下大

脑发育的基本趋向,而早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脑的具体结构。 大脑的分化与发展:(P63)

1. 髓鞘化2.大脑偏侧化3.大脑发展的敏感期4.觉醒状态的改变

神经细胞髓鞘化的过程遵循:1.感觉器官和大脑之间的神经通路2.运动组织3.前额皮层、网状结构等大脑的另一些区域 身体生长的变化:

1. 身体大小的变化2.肌肉组成的变化(遵循头尾和远近原则)3.身体比例的变化(头尾原则;向上生长时也是远近原则向外生长)4.骨骼生长的变化 影响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

一、遗传 二、营养1.饮食不足2.饮食过量 三、情绪压力与爱的缺失

动作技能发展的基本趋势,遵循头尾原则,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同样遵循远近原则。

精细动作的发展:伸手和抓握 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

1. 反射法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3.视觉偏好法4.诱发电位测量法5.高振幅允吸法

婴儿感觉能力的发展:

1. 听觉:喜欢高频率的声波、高度悦耳的音调、更加动情的声音。对语言的识别非常敏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发生得比较早。

2. 视觉:新生儿时期婴儿的视觉能力发展水平在各种感觉能力中时最低的。从两个月开始,婴儿就能从整个光谱中对颜色进行辨别,三四个月期就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

3. 温度觉:辨别冷热的能力并不是先天的,而是从出生后通过自己的体验与他人的教导学习而来。

4. 触觉:是婴儿最初获得外部环境知识的一种方式,这对婴儿早期的认识发展有着关键作用。

5. 痛觉:不是一成不变的经验 婴儿视知觉的发展:

1.图案和形状知觉2.深度知觉(视崖实验)3.视觉恒常性(6-8周)4.婴儿知觉整合能力的发展(是指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种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5.象征功能的发生(12个月左右) 重要的感知运动图式包括抓握、投掷、吸吮、敲击和踢。

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个互为补充的活动实现的,即同化与顺应。 感知运动阶段的各个分几段:(P89) 1. 反射练习期(0-1个月) 2. 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 3. 次级循环反应阶段(4-8) 4. 有目的的协调阶段(8-12) 5. 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 6. 心理呈现阶段(18-2岁)

感知运动阶段的成就:1.模仿(8-12) 2.客体永久性(18-24) 婴儿智力测验:1.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 4-6周 测量以下四方面:动作、顺应、言语、个人以及人们的交往 2.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2-30个月 三部分:动作量表、心理量表、婴儿行为记录

习惯化:(学习和记忆的早期证明)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 激的反应减少或不作出反应的一种现象。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解---案例P100) 言语发展的理论:

1. 先天论(乔姆斯基—语言获得装置LAD)2.环境论3.相互作用论 孟绍兰把婴儿的情绪功能归纳为以下四点:

1.适应功能,婴儿天生的情绪表达能力控制了照顾者的行为,使婴儿得到必要的照顾。2.驱动功能,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当婴儿的生理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婴儿消极情绪的唤醒有助于他们获得食物3.行为组织功能,在面对新异刺激时,如果婴幼儿积极的情绪(好奇)被激发,就会导致探索和趋近行为,反之,则促成回避行为。4.交流功能,情绪是婴儿进行人际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婴儿通过面部表情和声调(或哭声)传递他们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离去的恐惧等。 婴儿的笑: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婴儿的哭:

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 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

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22个月) 消极情绪的发展:伤心---引起愤怒

害怕—1怯生 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也叫陌生人焦虑

—2分离焦虑

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2-3岁窘迫感、羞耻感、内疚感、嫉妒、自豪等

情绪识别能力:指个体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动作、语言语调等信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早期道德感的萌芽:1.早期移情能力的发生、发展2.其它道德感的萌芽(P120) 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性;缓慢适应性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依恋的发展:(鲍尔贝) 第一阶段:(0-3个月)前依恋期 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顾者接近的阶段 第四阶段:(18个月-2岁) 交互关系形成阶段 对依恋的解释/观点(P132)

1. 习性学理论——我可爱,故爱我

2. 精神分析理论——你喂我,所以我爱你 3. 社会学习理论——有利益,才有爱 4. 认知理论——我爱你,因为我熟悉你

依恋类型及其测量/依恋的质量:1.陌生人情景测试法2.依恋Q分类法

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1.抚养着的特点2.婴儿特征3.多种依恋——父亲的特殊角色

婴儿的自我认识发展经历了:

戏物阶段——9-10 对镜子感兴趣,对镜中的自我映像不感兴趣

伙伴阶段——一岁以后 对镜中的映像感兴趣,当做自己的伙伴亲吻、微笑,到镜子后面寻找

相倚性阶段——一岁半左右 注意镜中映像与镜子外的对应关系,对镜中映像动作伴随自己动作更好奇

自我认识阶段——一岁半到两岁 在有无自我意识上有了质的飞跃

5-6时幼儿大脑发展的一个显著地加速期。儿童大脑的发展时逐渐的、连续的,脑各区的成熟时从后往前进行的。沿着枕叶到两侧颞叶到顶叶最后到达二爷的顺序。枕叶位于头部的后方,负责视觉,到9岁基本成熟。颞叶位于头部侧下方,负责听觉,到11岁基本成熟。在颞叶深部存在威尔尼克区,负责理解口语。顶叶负责身体的感觉,到13岁基本成熟。额叶位于大脑的前区,成熟最晚,7岁以后开始显著发育,一直到青春期还没有完全髓鞘化。额叶是脑的指挥者,其功能时决策控制,也被称为意志和创造的中枢。

脑垂体,对各种腺体有支配作用,能促进所有其他腺体的荷尔蒙分泌。分泌生长激素,刺激体细胞的快速生长和发育。 小脑,有助于平衡和控制身体运动的机构。

网状结构,是脑中维持警觉和意识的地方。他的成熟的保持和提高控制注意力的能力起作用。

身体发展的不同步性:1.精神系统2.淋巴系统3.生殖系统

影响儿童早期身体发展因素:1.遗传和激素2.情感3.营养4.疾病5.受伤 幼儿动作的发展(P163):1.大动作发展2.小动作发展3.动作发展个体差异4.促进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

心理表征能力:是指用意义所借的符号来表征意义所指的事物的能力,又称符号能力。

心理表征能力的表现:(P169)

一、假装游戏1.假装与相联系的现实生活日益分离2.以“儿童自己身份”加入

游戏的方式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3.假装游戏的复杂性不断提高 二、绘画1.乱涂2.开始描述外形和形状3.更现实的绘画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时儿童2-7岁,又分为前概念阶段(2-4)直觉思维阶段(4-7),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征表现为:1.自我中心性2.泛灵论3.直觉思维

维果茨基对于皮亚杰关于幼儿的语言是自我中心的和无社会性的观点提出来强烈的异议。他认为,语言的发展在认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儿童的自言自语除了单纯的表达功能为还担负着自我指导功能。 P179

注意:是指心力有选择地、可转移地、可分配地集中于对象的能力,时信息加工的开始。

记忆策略的发展:1.复述2.组织3.再认、回忆和重组4.脚本记忆(P183)5.自传式记忆

经典智力理论:1.二因素论2.群因素理论3.层次机构模型4.三维结构模型 当代智力理论:1.多元智能理论2.三元智力理论 幼儿智力测验:

维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WPPSI—R 3-8岁 测量语言和成绩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S—B量表 2-成人 测量字词推理、定量推理、空间

搜索更多关于: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13 的文档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1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4gc87sq9b3pebe0ilc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