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开中学高2017级高一(下)半期测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互为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
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各部分语言各有千秋。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
1
①
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
传”。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注】①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②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
书,就是《左传》《公羊传》和《毅梁传》。
1.下列各项关于“经”的理解,与周予同先生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经”的领域有一个逐渐扩张的过程。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古代儒家的书籍,秦汉之前的儒家书籍,都不一定能成为“经”。
C.“经”主要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标准,“经”是封建社会的合法教科书。 2.文中说“《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A.《国语》思想体系驳杂,虽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内容,但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B.《国语》未得孔子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与孔子的思想有冲突之处。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有“春秋外传”之称。刘知几将其视为准经典。 D.《国语》各部分语言风格迥异,使全书没有统一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以前的书籍,只要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就是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予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与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国语》归入杂史类,段玉裁、廖平等人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
2
都失败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虎丘记
(明)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 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虎丘去城可六七里 可:大约 . B.寂然停声,属而和者 属:嘱托 . C.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信:确实 . 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吏:做官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盼一项是(3分)
3
A.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B.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C.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D.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年中秋,苏州城家家户户,无论富贵还是贫寒,男男女女,打扮一新,倾城而出,登临虎丘,场面蔚为壮观。
B.作者先以千百人竟唱做铺垫,再以中秋月夜的澄澈清幽衬托“一夫登场”清唱的轻悠亮彻,那情景让人无限神往。
C.剑泉深不可测,飞耸的岩石像刀削一样峭立。文昌阁景色也好,登阁远眺,可见虞山全貌。
D.文章在展现市民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揭示出官民关系的紧张,表现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7.把文中划线的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3分)
(2)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5分)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越调]柳营曲·听筝 (元)汤式
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滴碎金砌雨,敲碎玉壶冰。听,尽是断肠声。 [注]①金砌,装饰华美的台阶。
8.“流莺花底叮咛”一句运用了拟人、 和 的表现手法。(2分) 9.曲中说“一字字诉衷情”,筝声传达出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①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