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化装舞会 课 题 序 号 授 课 课 时 集体备课时间 第一册第 3 课 1 课时 2 月 20 日 授课班级 授课形式 备课组执笔 导读 QQ:178882213 【教学要求】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3、学习在记叙文写作中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手法。 4、了解以小见大的笔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以小见大的笔法和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化装舞会的由来。(板书课题和作者)
2、介绍作者相关情况。 亨利希·曼(1871~1950),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文学史研究中将这对兄弟作家合称“曼氏兄弟”。生于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1893年首次去法国旅行,后去意大利。1925年定居柏林。1940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直至逝世。亨利希。曼一生共创作19部长篇小说,55篇中、短篇小说,11部剧本大量政论、散文。代表作有《种族之间》《臣仆》《垃圾教授》《亨利四世》《首脑》《穷人》等等。其中《臣仆》《亨利四世》《垃圾教授》堪称世界名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编纂(zuǎn) 幢(zhuàng) 褴褛(lánlǚ) 裸露(lù) 帷(wéi)幕 癖(pǐ)好 猝(cù)不及防 2、解释下列词语
【编纂】编辑,撰述;按照一定的题目、体例和方法编辑档案文献的活动。
【褴褛】指衣服破烂,不堪入目。
【癖好】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积久成习的爱好;特殊的爱好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化装舞会 第 1 页 共 3 页 QQ:178882213
【挥霍无度】挥霍:摇手称挥,反手称攉,意即动作敏捷,引申为用钱没有节制;无度:没有限度。指滥用金钱,没有节制。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情节:
指名简要复述本文所记叙的童年故事。
四、分析课文。引导讨论:
1、文中写了几种类型的化装?分别是什么?
两个:一个是舞会的化妆;一个是诗蒂娜的化妆。
2、 哪一个化妆更高明,为什么?
诗蒂娜的化妆更高明。虽然她没有舞会的华丽衣裙,没有灯火通明的客厅,没有欢快华丽的舞姿,但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年幼时的作者看到了贫穷。她的化妆使作者透过奢华而高贵的表象,看到了生活的本质。
【小结】从一个方面,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巨大贫富差距。(以小见大的写法)
3、女仆施蒂娜做了什么?如何认识她的形象? 施蒂娜假扮了那个被我撞到的人,引导着我从浮世的繁华中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疾苦。
4、文中说“诗蒂娜是个很好的演员,她演出了她自己导演的一幕悲剧”,如何来理解这句话?
诗蒂娜虽说是一个家庭女仆,但是在“我”因莽撞而犯错误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化装舞会举行的那个晚上,她穿着一身破烂的衣衫,扮演了那个为了我的罪过而挨饿的小孩子的不幸的母亲,树立起了一座巨大的良心雕像,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第一次在奢华的生活中感受到穷人的不易,明白了世上还有饥寒交迫的人与自己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5、本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说说其心理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心理活动:害怕——担心——舞会上的兴奋——害怕——难过——心安。 我是一个生活在上层社会里的小孩,生活条件优越,不懂生活的艰辛,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当他误以为做错事时,敢承担责任,富有同情心。
6、作者是如何来弥补自己的过失的?
“我”因为是一个孩子,所以只能以自己的玩具和书来弥补过失,说明“我”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
7、阅读文章最后一节,回答问题:
(1)如果没有人挨饿,如果没有打碎盘子,施蒂娜的导演是否有必要?
化装舞会 第 2 页 共 3 页 QQ:178882213
即使没有人挨饿,没有打碎盘子,施蒂娜的导演也是必要的,她利用这个机会让“我”懂得了世上既有富人,也有穷人。富人不屑一顾的东西,对于穷人也许是非常必要的。
(2) 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明了什么?
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明这件童年的往事对作者人生的意义。
8、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化装舞会的场景? 通过化装舞会来表现当时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比人民的疾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主题。
五、小结:
1、主旨: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发生的一件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贫富分差,表现了作者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2、写作特色:
记叙文写作中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与联系”
2、完成《学案》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化装舞会 第 3 页 共 3 页 QQ:1788822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