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导线点在测区内应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5) 选点不要选在影响人等公用部位 。
(二)水准测量
在完成踏勘选点之后,第二天我们开始了水准测量,我们组出发的比较早,就从1号点开始测起。 1.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利用一台能够提供水平视线的仪器----水准仪,并借助水准尺,来测量地面两点之间的高差,进而,由已知点的高程来推算未知点的高程。如,已知A点的高程HA,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hAB=a-b , 则HB=HA-hAB。
水平视线 b a B hAB HB A HA 大地水准面
4
2.水准测量的步骤:
步骤一:在第一测站之间,放上水准仪并安装好水准仪,调整水准泡使其整平;
步骤二:利用两次仪高法,测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并记录; 步骤三:利用相似的方法依次下面各测段之间点的高差。 3.成果整理
水准测量的成果整理工作只要内容是调整高差闭合差,计算出个待定点的高程。
由于该导线是封闭的闭合导线,从理论上闭合水准导线的高差和应等于零,即Σh理=0,但在实际测量中总会存在误差,从而致使高差闭合差不等于零,则高差闭合差为f测=Σh测。
各种路线形式的水准测量,其高差闭合差均不应超过规定的
容许值,否则即认为水准测量结果不符合要求,对于等外水准测量的高差闭合差容许值为fh允 =±40√L(mm),fh允 =±6√N(mm),其中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为单位,N为水准路线总的测站数,由于我们所选的控制点近似位于一平面,故选用平地的高差闭合差容许值计算。
高差闭合差的产生与水准路线的长度或水准路线的测站数成正比,因此,调整高差闭合差的原则是,将闭合差反号,按各测段的测站数多少或路线长短正比例计算出高差改正数。 以下是我们组的测算数据结果:
5
fh=∑h测= -45 mm, N= 144
故fh=±6√144=±72 mm, 高差改正值为v=-fn/n=0.31mm
4. 注意事项
(1)当水准仪瞄准、读数时,水准尺必须立直。尺子的左、右倾斜,观测者在望远镜中根据纵丝可以发现,而尺子的前后倾斜不易发现,立尺者应注意。
(2)每一测站,通过上述测站检核,才能搬站;仪器未搬迁时,前、后水准尺的立尺点,则均不得移动。仪器搬迁了,说明已通过测站检核,后视的立尺人才能携尺前进之另一点;前视的立尺人仍人不得移动尺垫,只是将尺面转向,由前视转变为后视。
(3)水准仪旁边必须站人,保证仪器的安全,避免暴晒雨淋。
最后我们是班里第一个完成水准测量的组,大家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应得的结果。水准的测量结果符合误差的要求。
(三)导线测量
6
我们是第二天开始的导线测量,由于使用全站仪,整体进程较快。不过开始时候,由于仪器问题误差较大,后经调换仪器后满足要求,整体测量较为顺利,较早完成了任务。 (1)角度闭合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a 按照平面几何理论,n边形内角和理论值应为∑β理=(n-2)x
180°,我们小组所测的闭合区域n=18,则∑β理=2880°; b 由于观测角不可避免地含有误差,致使实测的内角和不等于理论值,而产生角度闭合差fβ=∑β测-∑β理,我们小组实测的内角和为∑β测=2880°2′42″,则fβ=∑β测-∑β理= 162″, fβ容=± 40 ″√18=±169″,fβ在误差范围之内,从而将误差反号分配到各个夹角中,每角分配9 ″。 (2)坐标方位角的计算 a 由坐标S01的坐标, S01(5000 , 6000),
和测得1号点与18号点连线方位角 123°24′9″ b 根据α′,α各个方位角。
(3)坐标增量的计算及其闭合差的调整 a 坐标增量的计算
前=α后+180°-β夹角,依次算出 α S01 β
S16 x
?xA1 A ?x4A 7 ?yA1 1 ?y12 ?x12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