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各阶段的特点、原因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与方法。 4.联系实际分析某个地区某个时期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
【使用说明】
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 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
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4、学案用完后,上交检查
【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 和 。 2、人口迁移概念: 3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 。 4.国际人口迁移【读课本填表】 时期 特点 迁出地 迁入地 原因 意义 开发了新大陆,19世纪 旧大陆 (欧亚非) 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二战以后 迁入区经济 发展快 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文化交流 1
5.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 【读课本P8和图1.8填表】 时期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意义 调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加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促进 (1)二战后,欧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主要是由于 ;
(2)拉丁美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 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6、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 、 、 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 (2)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往往起重要作用。此外, 、 、 、 、 、 ,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合作探究】
1、如何判断是否是人口迁移?
【读图思考】下图中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代表国外,请说出各箭头的含义。
2
图
2、现代我国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有何影响?(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入手分析) 对迁出地:
对迁入地:
3.读案例2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
(2)图中人口迁移属哪一种人口迁移? (3)美国四次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
(4)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口迁移的的推力是什么?
(5)20世纪70年代后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的拉力是什么?
4.读案例3分析: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原因?比较分析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
【巩固提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或国家)的是 A.西欧
B.拉丁美洲
C.澳大利亚
D.西亚
2.下列人口空间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游牧民的迁移 B.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流动 C.日本人去美国定居 D.中国人去欧洲旅游 读“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3、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3
4、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5、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甲地优美的环境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拓展延伸】
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2003年开始通航发电,预计2009年全部竣工。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时,库区移民人口将突破113万。根据材料完成1~3题。
1.影响库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候原因 B.交通发展 C.国家政策 D.文化传统 2.对库区人口迁移方向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由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B.由农村向城镇迁移 C.由城镇向城市迁移 D.由农村向农村迁移
3.这种人口频繁地迁移现象,在我国最早开始于: ( ) A.秦汉时期 B. “安史之乱”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 有关我国“民工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方向大体是由经济发达的沿海流向经济落后的内地
B.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支援城市建设
C.和三峡库区的移民性质一样D.对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改善都有积极作用 5.我国“民工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人口数量太多,无法安置
B.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
C.我国的政策鼓励民工进城打工 D.农民主动参与市场经济建设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6~8题。
6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②⑤ 7 属于国内城市化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 与P、Q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 )
A.中国、澳大利亚 B.墨西哥、中国C.美国、墨西哥 D.美国、澳大利亚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