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曲:理亏 .B.相如因持璧却立 .C.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D.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
却:后退几步 度:估计 独:独自
【解析】 独: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C.今君乃亡赵走燕 .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
【解析】 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A项,“于”,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对。B项,“之”,前者主谓之间;后者助词,的。C项,“乃”,前者副词,竟然;后者副词,于是,就。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03490138】
例:毕礼而归之 .A.宁许以负秦曲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 1 -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乃使其从者衣褐 .
【解析】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担负。B项,形容词作动词,尊重。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D项,名词作动词,穿。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相如前进缶 ..B.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C.明年复攻赵 ..D.以勇气闻于诸侯 ..
【解析】 A项,古义为“走上前进献”,今义为“向前行动或发展”;B项,古义为“平民”,今义为“布衣服”;C项,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 D
5.下列句式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03490139】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何以知燕王 ④而君幸于赵王 ⑤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会于西河外渑池 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①⑤⑧/②④/③/⑥⑦ C.①/②④⑤⑥/③⑧/⑦
B.①⑤⑥/②③/④⑥/⑦⑧ D.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解析】 ①⑤为判断句,②④⑥为被动句,③为宾语前置句,⑦为状语后置句,⑧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
- 2 -
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今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从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灭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诈赵而胁其璧 .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C.而责璧与信 .
胁:逼迫 绐:欺哄 责:诘责 柔:温和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解析】 柔:对??温和。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03490140】
十五城之空名?夫秦以.A.?
勇气闻于诸侯?以.城弗予?璧入而.B.?
受璧?又设九宾,斋而.弗予城也?臣固知大王之.
C.? ?我见相如,必辱之.
- 3 -
市?今秦王怒,而戮相如于.?D.
廷?乃设九宾礼于.
【解析】 A项,介词,“用”/介词,“凭”;B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指蔺相如;D项,都是介词,“在”。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蔺相如的观点与王世贞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B.王世贞认为“给秦国和氏璧还是不给”只有两个选择,不存在着蔺相如所想象并且确实又那样做的第三种方法。
C.蔺相如叫门客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而秦王之所以没有杀他,是因为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
D.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天意,不是人为,所以表现了王世贞消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 D项,并不能因为观点不同就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答案】 D
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译文: (2)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答案】 (1)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他而又去激怒他呢? (2)他能完璧归赵的原因,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