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2 断层破碎带地质雷达特征图像 图 3 裂隙带的地质雷达特征图像 虽然两者的雷达特征图像相似,但通过对比分析可大致把它们分辨开来:
a. 断层破碎带的影响范围通常比裂隙带宽,在地质雷达图像上有较宽的异常反应。相反的, 裂隙带异常在雷达图像上一般表现为相对较窄的条带。
b. 断层破碎带的波幅变化范围通常比裂隙带大,而裂隙带的振幅一般为高幅。
c. 在相对干燥情况下,断层破碎带在地质雷达图像上同相轴的连续性不如裂隙带,它的同相轴错断更明显,其波形更加杂乱,而裂隙带在地质雷达图像上同相轴的连续性反映了裂隙面是否平直、连续。
d. 探测时可参考当地的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和钻孔资料,对可能遇到的地质现象做出大致的判断,为图像解释时对这两种地质现象的分辨识别提供依据。 2.3 富水带
地下水经常存在于断层带、裂隙密集带以及岩溶发育带中,含水程度和储水条件主要受构造控制。在常见物质中,水的相对介电常数最大为 80,与基岩介质相比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富水带地质雷达图像和波形特征一般表现为:地质雷达波在含水层表面发生强振幅反射;电磁波穿透含水层时将产生一定规律的多次强反射,在富水带内产生绕射、散射现象,并掩盖对富水带内及更深范围岩体的探测;电磁波频率由高频向低频剧烈变化,脉冲周期明显增大,电磁波能量快速衰减,能量团分布不均匀,自动增益梯度很大;因含水面通常分布连续,反射波同相轴连续性较好,波形相对较均一;从基岩到含水层是高阻抗到低阻抗介质的变化,因而反射电磁波与入射电磁波相位相反。其典型地质雷达特征图像见图 4。
2.4 岩溶洞穴
岩溶洞穴一般出现在灰岩地层中,洞穴中可能为空、含水或填充其他物质,其地质雷达图像和波形特征通常表现为:岩溶洞穴在地质雷达图像上的形态特征主要取决于洞穴的形状、大小以及填充物的性质,一般表现为由许多双曲线强反射波组成;在洞穴侧壁上一般为高幅、低频、等间距的多次反射波组,特别是无填充物或充满水时反射波更强,而洞穴底界面反射则不太明显,只有当洞穴底部部分充填水或粘土、粉砂、砂砾性物质时底部反射波会有所增强,可见一组较短周期的细密弱反射;如果洞穴为空洞或充水洞则在洞体内部几乎没有反射
电磁波;有充填物时电磁波能量迅速衰减,高频部分被吸收,反射的多为低频波,自动增益梯度大。其典型地质雷达特征图像见图 5。岩溶洞穴的地质雷达图像特征比较明显,相
对
容易判断,一般根据当地岩体类型、水文地质资料及前期岩溶地质调查资料等,都能做出准确的解释。以上典型地质现象与地质雷达图像和波形特征的对应关系简单总结,示于表 2。
对不同地区的工程勘查,结合钻探和其它物探资料证实,利用这种地质雷达特征图像与典型地质现象的对应关系进行解释是比较准确的。当前期地质、水文及钻探资料不健全时,借助于这种地质雷达图像判别经验和其它物探方法,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多解性,提高解释的准确性。
图 4 富水带地质雷达特征图像 图 5 岩溶洞穴的雷达特征图像
破碎带(波形杂乱) 含水层(基本均匀)
注:以上典型图像基本出自铁道部隧道预报规范
三、实际工作案例
(1)翁隧道出口YK54+840掌子面进行地质雷达探测,推断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为隧道下一步的施工提出建议。下图为普翁隧道YK54+840掌子面地质雷达探测成果图及其波形情况图,从雷达图像分析可见在掌子面前方15m至17米见一明显强振荡反射,且该反射信号振幅基本未衰减。推断该隧道继续开挖将揭露一溶蚀空腔,且无任何填充物,因为空气中雷达传播速度约为围岩波速的3倍,故该溶洞轴向宽度约为6米左右且靠近隧道掌子面左半幅。隧道继续开挖至YK54+830处揭露一空溶腔,溶腔发育段为YK54+830~YK54+825段。
(2)老黑山隧道出口左洞信息交流卡 图1 ZK26+903掌子面左边墙发育一溶腔,向掌子面左上方延伸 图2 ZK26+903掌子面左侧距左边墙约2m处拱顶发育一结构面,充填有粘土 ZK26+903~ZK26+893区段岩体较破ZK26+888~ZK26+873区段夹泥,存在
溶蚀构造
图3老黑山隧道出口左幅ZK26+903掌子面地质雷达波形图
根据雷达图像显示,ZK26+903~ZK26+893区段反射波强烈,波形相似性差,存在连续的同相轴,推断该区段岩体节理较发育,岩体整体较破碎,存在溶蚀构造,前方地下水稍发育。据此,我方提出如表1所示围岩级别变更建议。
表1 围岩级别建议表
长度线位 里程 (m) ZK26+903~ZK26+893 左洞 ZK26+893~ZK26+873 20 10 原设计 围岩级别 III III 预报建议 围岩级别 Ⅳ III 2013年10月11日至10月14日,隧道继续开挖过程中揭露ZK26+903~ZK26+893区段掌子面左侧岩体较破碎,存在溶蚀现象,局部夹泥,掌子面右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