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末检测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代司马光罢相时,市人为之叹息,他再次当政时,市人为之额手;后来金人入侵,李纲被罢职,太学生陈东纠集学生抗议,市人加入者也甚众多。这反映出宋代 A.知识阶层社会基盘扩大 C.市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时
A.南方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农产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C.山东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D.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贸易
3.表1是清代前期民间年画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部分)。这反映出,清代前期
B.传统社会秩序已被打破 D.士子与政府间矛盾尖锐
2.明代中后期山东兖州府,“土宜木棉,贾人转鬻江南,为市肆居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
A.封建礼教内容与时俱进 C.女性自主意识日益凸显
B.底层女性地位上升 D.女性维权意识强烈
4.郑观应强调,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与公法吻合”。郑观应的这一观点 A.开启了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B.接受了西方民主理论 D.体现了近代国家观念
C.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 50年中增长了5.8倍。这种增长 A.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 C.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5.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
D.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
6.年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时代风貌。图1是宣统三年创作的年画《北京失守宣统逃走》,该年画 A.是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真实再现 B.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C.说明革命新军已经控制了北京 D.折射出民众对反清斗争的支持
7.1914年5月,青年学者章士钊在日本创刊《甲寅杂志》,主要阐扬民主宪政,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政治的认识;6月,留美学生出版《科学》杂志,主要介绍科学技艺,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科学的认识。这说明当时
A.知识分子对于救亡道路存在分歧 B.新青年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C.留学生成为新思想萌发的主群体 D.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8.表2是南京国民政府关于国旗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A.动员民众参与抗战 C.塑造民众的意识形态 的年画。该作品
A.用文人笔墨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B.描绘了当时农业合作化的劳动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其创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
9.图2为画家钱松由于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名为《水上高歌丰获归》
10.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层面上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这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 A.主导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以维护联合国原则为宗旨
B.注重建设新型的国家关系 D.极力推行睦邻友好的政策
11.《拿破仑法典》从基本原则到法律术语都继承了罗马法。1900年德国民法典也以古罗马的《法学汇编》为蓝本。马克思曾指出:“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据此可知 A.罗马法过于偏重私法的内容 C.近代欧洲法律体系过于保守
B.近代欧洲各国的立法具有统一性 D.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西方法治基础
12.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费奇诺认为,灵魂作为宇宙中介的首要功能即连接功能,宇宙符号从灵魂那里穿过,再折射到其他事物之上,灵魂尽管与人有所区别,但灵魂与“爱”必须通过作为“中项”的人才能发挥作用。这一思想 A.冲破了神创人的谎言 C.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
B.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D.肯定了宗教的价值
13.公共图书馆在十八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十九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表明,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A.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C.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D.促进了浪漫主义文艺的产生
14.1917年四月,列宁反对立即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设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著名的革命和平发展方针。列宁提出这一设想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完成
B.工兵代表苏维埃已控制国家政权 D.当时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15.有学者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A.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B.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C.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D.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5分。
16.(10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经历了重大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官僚用察举培植集团势力,士族借乡党控制察举。战争频繁,汉以来的“乡举里选”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
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东汉末年察举制度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九品中正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6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