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事件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痛心疾首”“神形毕肖”等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qín)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E.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金科罢演新编“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1.AE; 2.①耿直刚烈。如看完赵团长改过的剧本后,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②坚持原则。如他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③忠诚于艺术,淡泊名利。如他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3.①这样安排情节使小说前后形成伏笔和照应。前文写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勉强默认为“荆轲已死”埋下伏笔,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前文形成照应。②这样安排符合常理。金科的勉强答应符合人之常情,而这与后文中金科按老剧本演戏相照应,更能凸显其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③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波澜,推动高潮的发展,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
4.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意味着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荆辄巳死”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③从小说的主题上看,“荆轲已死”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 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得到深化。
解析:1.B项,文中的赵团长属于有文化,但素养不高的艺术工作者,此项属于片面认识。C项,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有误,小说的语言生动,充满生活气息。D项,文中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的对照并无体现。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需要注意抓住文章中关于人物语言、行为的描写,相关的情节和事件等。如赵团长改了剧本,金科看了两页后,将剧本扔出窗外,可见其性格的耿直和刚烈。金科坚持按老剧本演,但无人配合之后,他却悲愤“自尽”,由此可知他坚持原则,敢于为原则献出 “生命”。赵团长演出是为了获奖,而金科把这些全不放在心上,可见他对艺术的忠诚和对名利的淡泊。 3.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安排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情节安排的特点。一般主要是考虑前后有没有照应或伏笔,这样安排是否符合常理及有没有使情节更富有波澜等。金科之所以勉强答应按新剧本演出,是因为赵团长的软磨硬泡,这符合人之常情,而之后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这样前后形成照应。正因为金科按老剧本演出,才使情节更有曲折性,制造了波澜。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荆轲已死”语意双关,既指舞台上轲这一形象死了,又指金科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而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及小说的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第 6 页
第 7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