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济生活中的性别研究
? 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
? 雇用:主要涉及劳动报酬方面的性别差异、求职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工作中的性别隔离;
? 家务:经济社会学关心的是为什么妻子在已有工作的情形下,还必须在家务中挑大梁,而丈夫
则不乐意分担家务。
第三节 当代欧洲经济社会学
? 货币与货币系统 ? 市场与交换
? 经济社会学及其研究范围
一、经济社会学及其研究范围
斯维德伯格
经济社会学研究主题包括以下内容:
? (1)经济过程:生产、消费、技术创新、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工业品市场和消费市场)等等;
? (2)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公司和工业部门等等;
? (3)经济关系:经济组织与非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国家、工会等等;
? (4)经济阶层:企业家、经济分层、分层与流动、工作环境、职业分化、经济态度、经济理论与意识形态等;
? (5)其他:福利国家、国际经济、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式经济与非正式经济等等 马蒂尼利阿尔伯特·马蒂尼利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 (1)经济行为; ? (2)市场与交换;
? (3)经济活动的构建,包括生产(企业家、公司、劳资关系、文化、科学与新技术的发展)、分配(财富与合同系统)、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如社会分层系统、教育、家庭等); ? (4)国家与社会的模式;
? (5)经济过程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如不平等与社会阶层、经济利益与配置、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化、国际影响等。
? 采取什么样的理论来研究经济社会学; 中层理论 ? 依附理论系统理论 ?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 女权主义理论 ? 网络理论 ? 组织理论 ? 数学社会学 ? 历史社会学 ? 民俗学 ? 行为研究 ? 政治经济学 ? 制度主义 ? 博弈论
? 新古典经济学 ? 常用的概念:
? 嵌入、网络、社会经济行为(理性与非理性)、经济行为者、制度、累计变化、经济亚系统、生产模式、世界体系、经济阶层、意识形态、配置、帝国主义、商业化/脱商业化、信用、经济制度、职业、劳动力市场。
13
? 基本解释变量:社会关系、文化、认知、规范、结构、权力和社会制度作为经济社会学解释经
济结果的
二、市场与交换
? 斯维德伯格
? 把市场作为特殊的社会结构,是代理行动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这种互动是再现的和模式化的,
同时通过奖赏得以维持。
? 市场现象的核心在于,市场不仅仅是由交换这一个要素构成,而是由两个重要的要素组成,即竞争与交换,换句话说,是与竞争结合的交换。 ? 伯恩斯
? 现代市场正常地运转,市场和市场交换模式中应该包括而且要求具有高度的选择规则 ? 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规范与道德秩序具体化的反映
? 主张用社会经济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和社会过程的构建,将权力分析与交换分析联系在一起
三、货币与货币系统
? 伯恩斯 :
? 货币系统是通过制度安排、技术装备和机构等加以创造与维持的一种社会秩序。
? 现代流通货币的制度点金术必须包括纸与符号转化为货币,必须用系统的方法构建和管理货币系统。
? 现代货币系统并不是简单的、自发有序的,而是需要有组织的社会构建和对货币以及货币过程的管理
? 作为一种技术的货币被认为类似于人工制品和工具
? 构建和开发货币,将其用作一种普遍的符号系统、一种以高度联系化的方式运作的符号系统 ? 现代货币秩序是大规模的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因而需要精巧的、理性的和动态的规则 ? 货币有多种用途和含义,有些用途和含义是相互矛盾的
? 社会分化导致了不同领域的增多,这些不同领域具有不同制度化的基本价值或使用价值的特征;也具有由特殊规则系统和货币索引过程所构建和管理的特征 ? 其他主题:
? 现代资本主义制度 ? 企业行为研究
? 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 社会福利
? 工业关系中的政策制定
第四节 中国经济社会学恢复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中国经济社会学恢复与重建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 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展望
? 中国经济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的研究主题
一、中国经济社会学恢复与重建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 (一)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重建的历史背景
? 1.中国经济社会学是在社会学\要赶快补课\的呼唤中起步的
? 2.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的要求下开始的 ? 3.中国经济社会学是在国际经济学\社会学化\的趋势下恢复和发展的 ? (二)中国经济社会学重建的特点 ? 1.移植性 ? 2.应用性 ? 3.学科性
? 二、中国经济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的研究主题
14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西方经济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1.对西方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及其演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工作 2.对西方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分析 3.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研究
三、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展望
? (一)加强经济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构建 ? (二)市场的多维度研究
? (三)对就业和失业问题进行经济社会学的分析
第三章 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第一节 理性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理性选择理论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节 理性选择理论的评介
第一节 理性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
? 柯尔曼其人
? 理性选择理论的渊源
第一节 理性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柯尔曼其人 ? 詹姆斯·柯尔曼(James Coleman,1927-1995年)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杰出代表。
? 1949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5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 1959年,他来到位于马里兰州的著名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在霍普金斯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并任系主任。
? 14年中共完成了60篇论文、5本专著,所有这些有关教育社会学的学术成就奠定了美国教育社会学的基础,对美国教育社会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 学术生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创立与运用; ? 二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
? 三是阐明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渊源
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对理性选择的贡献始于20世纪初。 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的贡献: ? 最早始于乔治·霍曼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动力学以及其他观点解释了小群体的行为,从而构建了社会交换的形式 ? 彼得·布劳:运用社会交换思想研究了正式组织以外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交换 政治科学 : ? 肯斯·阿诺把理性选择理论应用于福利经济学 ? 安瑟尼·唐斯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将理性选择理论用于研究政治系统 ? 布坎南和塔洛克的《同分学》 ? 曼库尔·奥尔森的《集体行为的逻辑》
其他领域:
? 贝克的《歧视经济学是理性选择理论早期运用的例证 ? 罗伯特·弗朗克在《选择权力》中分析了影响个人择业的社会系统 ? 将进化博弈论引入理性选择理论
15
? 理性选择理论用于宏观社会研究始于1983年
? 随着《理性与社会》期刊的发行和1990年国际社会学协会(ISA)理性选择研究分会的诞生,
理性选择理论开始完全进入运用阶段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范式
一、理性选择理论
二、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三、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建立在下列假设之上 :
? 理性选择理论假定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 假定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 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 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选择理论可以简称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理论。
赫克特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作了详细归纳 : ? 1.人类是有目的的,并受目标指引。 ? 2.人类有一系列等级性的偏好或效用。
? 3.在选择行为路线时,人类对以下要素进行理性计算: ? (1)替代性行为路线的效用参照于偏好等级体系; ? (2)在已知效用意义上,每一替代性手段的成本; ? (3)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方法。
? 4.社会现象--社会结构、集体决策与集体行为--从根本上来讲,是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
? 5.从理性选择中产生的社会现象,构成后来理性选择的参数,这体现在个人决策时所要考虑的如下方面:
? (1)资源在个人中的分配;
? (2)各种行为路线的机会分配;
? (3)在某一情景中规范与义务的分配与本质。 二、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社会学理论构成的原则 :
? (1)理论解释的现象是社会系统的行为(无论是大系统还是小系统),而不是个人行为。 ? (2)根据社会系统中行为者的行为解释社会系统行为,这就意味着:
? A社会系统行为层面与个体行动者行为层面之间转换的理论常表现为微观-宏观之间的问题;
? B一种个体行为的动机心理学理论或者模式。
? 理性选择理论不同于上述两种理论,它几乎不考虑标准(2)B,即不考虑个体行为者动机的心理学模型。构成理性选择理论的不是个体心理学,而是符合标准(2)A的理论,即个体行为的微观层次与系统行为的宏观层次之间的转换。最为显著的例子是把宏观层次视为制度结构,而把结构内的行为者行为视为微观层次。
? 理性选择理论采纳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其核心观点是人以理性行动,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随者;行为者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序。
? 简言之,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
?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是以宏观社会系统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的获得效益。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