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8 23:24: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是两个情境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即具有相同的刺激及其反应的联结。

(三)概括化理论——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得出概括化理论。他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成分只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必条件,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的共同原理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后来,亨得克森证实了其理论,发现学生是否善于概括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水平密切相关。

(四)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有机体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察觉两个刺激之间形成的整体联系。(小鸡和儿童在深色和浅色卡片中寻找食物的实验。)强调个体的顿悟能力在概括中的作用,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概括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化。

(五)学习定势说——奠基人哈罗,利用猴子学会学习的实验证明,对一种学习问题的练习,会有助于学习解决另一种问题。【后来有人证实它对学习慢的学生更有促进作用,不仅对常规学习适用,更有利于创造性的训练。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学习定势是指先前习得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对后继学习产生倾向的心理准备状态)】 二、现代迁移理论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奥苏泊尔认为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在有意以学习中,学生积极主动的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作用,利用旧知识

/ 24

理解新知识,结果旧知识得到充实或改造,新知识获得了实际意义。这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

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面对新任务时,学生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可辨别性(新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程度,程度越高,越可避免新旧知识混淆带来的干扰);稳定性(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稳定和清晰度。越稳定清晰,则越有助于迁移。)。

奥苏伯尔通过实验表明:在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作为引导性材料,可以有效地促进迁移(先行组织者比学习材料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

罗耶的认知迁移理论:领会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中相类似的知识。 元认知迁移理论:强调认知策略的迁移。

基于问题空间假说的迁移理论:辛德莱和安德森。——实际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的发展。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了解,很不重要)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客体因素

1、所学知识技能间的相同要素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3、教师的

/ 24

指导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

1、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2、迁移者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策略与元认知(元认知:对自身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认识) 如何促进迁移的促进(1-7点)——括号里是浮云,便于理解。 1、科学排编排和呈现教材:有序性、概括性、实用性。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假的的概括化理论表明,学生一旦掌握有关的原理并概括化,就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3、发现学习材料的共同性(桑代克的共同因素理论表明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他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4、注意学生心理定势的影响(哈罗的学习定时理论表明,学习者有定势心理和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状态更有利于对学习的迁移。所以,要注意调动学生在意识、情感和态度上对学习的准备状态。)

5、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三大认知结构变量最优化的过程。教师呈现正式学习材料前,先向学生提供一些比新的学习材料在抽象性、概括性水平都较高的陈述性组织者,便于学生认知结构中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设计比较性组织者,提高学生对新旧知识可辨别性。)

6、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两层含义:一、与所学科目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二、针对任何学科都有全面指导作用的心智技能,

/ 24

即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7、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所学习的策略是什么、适用范围、怎样应用和什么么时候应用,即4w。我国学者张庆林强调要对学生的策略性知识进行“三化”教育——经验化、自动化、条件化。)

第九章 成就动机

奥苏伯尔的动机理论(区分三种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指一种了解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的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和保持家长、教师等长着的赞许获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中低,小学阶段——4年级分界,垂直关系(前),水平关系(后)。)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原理)

追求成功倾向()的大小取决于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成功的主观性概率();成功旳激励值()。因为1- 因此5:5时最大。 x x

避免失败的倾向取决于避免失败动机的强度、失败的主观性概

/ 24

率、避免失败的激励值。××

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重点)

美国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强化)和先行因素(期望)的影响。(期望包括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两种。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某行为会导致的某结果的推测。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进行某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的和判断。)

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如学生知道练习能够提高体育成绩,自己有能力掌握体育动作时就会积极锻炼。)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掌握)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答题时加上自己的阐述)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哪些?)

个体行为的结果;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经验;他人的评价与劝说(自己阐述)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的激发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24

搜索更多关于: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的文档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7kiq053jh4i6jo0x1m776vac3ljxx012bu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