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及“他”,借鉴间接经验铺陈成文
——拐点作文评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拐点,原始高等数学里的一个概念,用来形容事物发展的状态。拐点是临界点,也是转折点。事物出现拐点,形态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历程中,“浪子回头”是拐点;学习中,“柳暗花明”是拐点;生活中,“绝处逢生”是拐点,心绪里,“豁然开朗”是拐点。其实,拐点就分布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的起伏曲线连接点处,是我们人生路上的灯盏。
请以“拐点”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 眉目传情 解题
以前我讲审题,现在我换一种说法,叫做“解题”,是希望在面对作文题时, 咱们不是去“审视”它,这样距离一下子就拉开了,你们不懂它了,竟到了要去审问它到底什么意思的地步。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正在跟你眉目传情的女子,要试图去理解它的深意,它的美。我相信,你们可不是都是一群不解风情的呆子。
如何解题呢?要去理解领会它的意思和妙处。还记得我们那时《荷塘月色》,大家兴致盎然地捉琢磨着“曲折”与“曲曲折折”的分别,赏析着“泻”与“照”的分别,想象“亭亭的舞女的群”是怎样的一种裙子,是旗袍、百褶还是什么?那时,你们不是在审视文字而是在理解它,欣赏它,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也是灵性的。我希望大家在面对作文题时也能够找到那时赏析美文的情怀。去咀嚼每一个字的细微分别,去理解它所传之情的细腻,去思考它所达之意的深广。
像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这一个题目,“拐点”。怎么去理解它呢?提示语中这样写到:“拐点,原是高等数学里的一个概念,用来形容事物发展的状态。拐点是临界点,也是转折点。事物出现拐点,形态就会发生显著变化。”我觉得这样的一个题目既然来自于数学中的一个概念,一个数学图像中的点。单去分析它,不如画个图来得自然,好理解。
我们都能理解“拐点”中的这个“拐”字,在这个图像中首先是一个临界、转折的点,在此之后图像的走势发生显著的变化。可能由低势走向高昂,也可能是由高昂走向低势。大家都能理解到这样的一个“变化”、“转折”的意思,但是大家大都都忽视的一点,那就是“点”字。
点是什么?它不是线,不是面,更不是体。它是人生经历、社会历程或者甚至可以说股市行情这根曲线上的一个的具体的点,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正是这样的一个点,一个事件使得曲线的前后走势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写的是这样一个拐点,要着重刻画的是这样的一个“拐点”事件,和其中关于的“拐”的思考和感悟。
1
二、引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这就引出了很多同学在这次作文写作中的问题,大多数同学详细地写出了拐之前情绪的低迷,失落,痛苦,但是对于“拐点”事件却一带而过,仅仅因为父母、家长的一句话马上就顿悟了,就重新振作,就告别颓废,就拐向了柳暗花明。这让我们这些老师、家长不得不头一次发现,原来我们的话竟然有如此的威力。这些都是虚假的威力,连我们自己都可能被这威力吓到,又如何能够说服读者,说服阅卷老师。只有你刻画出这个拐点事件对你生活的重要性,和你在经历这个事件中的详细思考,当转变来临时,我们才觉得“情到浓处,水到渠成”嘛。不然只会觉得怎么拐得如此突然。
这是这次作文的第一个大问题:审题时忽略了拐点的“点”字,而导致详略不得当,大部分的篇幅写“拐”之前的低迷,对“拐点”这个具体事件的刻画和“拐”之中的感悟太少,以至于情感过渡突然。
举个例子: 学生典型例文1:
“思绪混乱坠入人生低谷,谁来营救我?看破红尘,仅有你。烦杂的事一堆堆像垃圾一样存放在夏尹的心中,夏尹常念着这些烦事,自然就事事不顺心。
段考的成绩更令她大受打击,退了好几百名,都混到倒数去了,夏尹像一颗棉花糖,被烧融的棉花糖。
她堕落了。
自从高三开始,她便无心向学了。高一高二立下的各种远大的目标都似乎烟消云散,她属于典型的文科生,理科全白痴。她数学是一个大问题,使她日思夜想,吃饭想,上课想,甚至连走路都想??”
花了五百字在拐点前那条低迷的线刻画得非常清晰,情绪也写得非常饱满,但是到了真正拐点的“部分”,就只变成了班主任的一句话:“”,这句话很有水平吗?但它就是让你不知不觉中顿悟了。于是你就振作了,后面花了一二百字写你振作的雄风,取得的成绩。偏偏这个拐点被你“晃“过了,我们说你们真正晃过了重点,晃过了进球的唯一的机会,于是这篇作文水了。
对比一下:
我们可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正是一篇关于人生“拐点”的文章,他写到了他的人生由“欲死”的低迷走向“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中。这样一篇文章,他没有过多的铺陈自己在进入地坛之前如何如何腿突然残废了,如何找不到工作,找不到生的价值,从文章的短短的几句话中,我们感觉到这一切,感觉到晦暗的死的气息。他着重写的他进入地坛之后,面对地坛的四季的景色,引发的细腻的感悟,在中间思考到的关于人生价值的问题,这是文章的重点。我们从中看到了进入地坛这个重要“拐点”对他意义,因而当我们看到他重新振作时,我们觉得水到渠成,我们觉得这样的转变并不突然。我们学生中也有人模仿《我与地坛》写到自己腿伤之后,真正放慢脚步,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文章的重点写到
2
的不是她如何“腿伤”,腿伤前生活怎样,而是在遇到“腿伤”这个拐点之后,她的生活变化,她的心境变化,她的思考和感悟。这才是真正解题,解出拐点的“点”字。
三、选材 由“我”及“他”,借鉴间接经验铺陈成文 在这次作文中大家的选材大多集中于以下几种:
1、中段考、中考,各种大小考,先失利再顿悟迎来成绩的拐点。 2、与家人之间的误会矛盾,最终化解了矛盾,迎来亲情的拐点。 3、因事与朋友闹僵,之后涣然冰释,迎来友情的拐点。 4、朋友的带动感染 性格由内向变开朗,迎来性格的拐点 5、学习中转换思维方式,迎来了信心的拐点,学习的拐点。
以上排序按照“人气”高低来排,这五种是人气最高的选材,思路。五班和六班只有在写作文的时候,才让我惊觉,原来你们是如此相似的一群人。大多数人的思路都是我的中段考考砸了,心情失落,突然间看到“蝴蝶撞击窗户”、“树木风雨挫折之后重新振作”于是就顿悟了,就发现我们也应该从中获得启示,勇敢地面对考试的失利啊,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啊,这就是情绪的拐点,高中生活的拐点。这样的选材是非常狭隘和个人化的,写出的文章就是我们说的非常“小我”的一类的文章。如此选材既不新颖,也决定了你的立意不可能高明。
为什么说这样的选材狭隘和小我。你们有没有发现以上五类选材思路的共通点?
全都是来自个人的“我”的直接经验。在面对这样一个题目的时候,你们大都想到搜刮的只是自己生活中最直接的体验。有的人搜刮了自有记忆以来,十几年中发生的事件,发现关于人生“拐点”的材料实在是不多,也并不深刻。有的同学干脆只搜刮了自己进入高中以来这两个多月的生活,关于“拐点”的材料便剩下这次中段考了。
这样拘泥于直接经验的选材方式,限制了你们的思路和视野。同时也让文章的立意变得个人化,难以引发阅卷者的情感共鸣。关于选材我们今天要讲一个点, 那就由“我”及“他”,借鉴间接经验铺陈成文。
我们现在训练大家写的叙事类的文章,在写这样的文章的时候,你们大部分由“我”的经验出发,写的都是“我”生活中发生了哪些事,我感悟到什么。关于“拐点”你们这样的人生经验毕竟是少的,难以动人的。这时,怎么办呢?我能不能写他人的事,用他人的事来铺陈成文呢?这时,你们的思维要转个弯了,那就是由“我”及“他”。
这个他包括什么?
我们以这样的分类角度去发散思维。
3
1、
2、
自然生活中的“他”:以落红、蝴蝶、树木等的角度铺陈成文。 社会生活中的“他”:以股民、楼民、小悦悦事件当事人、08年
奥运会参与者等的角度见证社会生活中股市的拐点、楼市的拐点,社会公德的拐点、中国梦实现的拐点等等 3、
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他”: (1)文学影视作品中真实的“他”
人物传记中苏轼、屈原等人生的拐点。
(这个“他”曾经真实地活在历史中,而今活在文学影视作品里。)
(2)文学影视作品中虚构的“他”
段誉、虚竹,漩涡鸣人等的拐点
四、活动:大致的分类,让学生自己从这几个“他”的角度去反散分享“拐点”。 五、唯有源头活水“课本”来,从所学的课文中发现“拐点”材料。
1、《我很重要中》中发现:
从“我不重要”拐向“我很重要”是发现生命价值的拐点 2、《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中发现:
王海桐人生的拐点是“奶奶的离世”,追求完美的执着习惯影响她一生的历程。
3、从白岩松《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中发现“改革开放”、“中美建交”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拐点。
4、从《我与地坛》中发现“摇着轮椅走入地坛”是史铁生人生转折的重要拐点,在地坛中经历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和转折,发现了生的价值和意义。
5、陶渊明最终回归田园是拐点 由束缚到自由本性的拐点。等等
六、总结: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到生活中去找素材,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许多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四角的天空”里,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四部曲:上学—放学—做功课—睡觉,无从积累写作素材。其实,生活并不如你们所想的那么枯燥,在你们身边,随时都在发生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只不过因心不在焉而熟视无睹,使那些有丰富内涵的平凡小事从眼前悄然而逝。除了生活中间接的生活体验以外,我们的阅读和影视体验也是写作的活水源头。这也正是我们开设阅读课和影视课的原因,通过阅读和观影,你们看到不一样的人生百态,感悟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拓宽自己的视野。但是你们其中大部分都是:“啊,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