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构造地质学阶段性作业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9 17:51: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构造地质学 课程作业1(共 3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升本 涉及章节:第1章 —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构造层次 2.岩层面向 3.应力 4.共轭剪裂角 5.角度不整合 6.倾角 7.整合接触 8.剪应变 9.递进变形

10.倾伏角 11.非均匀变形 12.能干性差异 13.共轴递进变形

二.填空题

1.区域性构造变形场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即 、 、 .升降构造、滑动构造和旋转构造。

2.岩石受力变形过程一共划分为三个阶段 、 、 。

3.层理是沉积岩中最普遍的原生构造,包括层面和由岩石的 、 、 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而显示出来的成层性。

4.岩层的产状要素有 、 、 。 5.不整合接触有两种类型,分别为 、 。

6.岩石应变的最基本型式有两种,分别为 、 。 7.岩石的变形方式有 、 、 、 。

三.选择题

1.确定岩层产状的两个基本要素( )。

A.走向和倾向 B.倾向和倾角 C.走向和倾角 2.岩层空间产出状态可用( )来描述。

A.走向和倾向 B.侧伏向和倾角 C倾向和倾角 D.侧伏向和倾角 3.岩层真假倾角的概念( )

A.真倾角总是大于视倾角 B.真倾角总是小于视倾角 C.视倾角不一定小于真倾角

4.确定面状构造的两个基本要素为( )

A.走向和倾向 B.倾向和倾角 C. 走向和倾角 5.一套地层遭受构造变形和隆升剥蚀后再接受沉积,形成一套新的地层,这二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是( )。

A.整合 B.平行不整合 C.角度不整合 6.作用在物体边界一定面积范围内的接触力称作( );作用在物体内部的每一个质点上,与围绕质点邻域所取空间包含的物质质量有关的非接触力称作( )。

A.体力,面力 B.面力,体力 C.作用力,重力 7.单元体三个正交截面上的剪应力分量都为零,即没有剪应力作用而只有正应力作用时,该应力称为( );三个截面称为( )。

A.正应力,正应力面 B.主应力,主应力面 C.剪应力,剪应力面 8.材料破坏时的各种极限应力状态摩尔圆的公切线称作( )包络线(??f(?))。当一

点应力圆与该包络线相切时,这点就开始破裂,所以也称作材料的( )线。

A.库仑,破坏 B.摩尔,破裂 C.摩尔,破坏 9.围压增高,使得岩石的岩石强度极限得到( ),韧性( )。

A.增加,减弱 B.提高,增强 C.降低,增强 10.孔隙流体压力增高,使得剪破裂( )。

A.容易发生 B.不易发生 C.正常进行(没有影响) 11.应变速率小,( )塑性变形。

A.不利于 B.有利于 C.不影响

12.在地质观测中,可以通过有限应变状态的对比、劈理折射的对比、香肠构造的对比、褶皱形态的对比等来了解不同岩层的相对( )。

A.强度 B.坚硬度 C.能干性

13.在应力作用下,晶体沿内部一定的滑移系发生的滑动称作( ),是岩石塑性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

A.晶内滑动 B.位错滑动 C.颗粒边界滑动 14.核幔结构是( )结果形成的。

A.动态重结晶 B.静态重结晶 C.岩浆冷却

15.在围限压力下,当压力超出一定值时岩石就会以某种方式破裂,发生断裂变形,此时的压力值就称为岩石的( )。

A.压力强度 B.抵抗强度 C.极限强度

16.在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中,当温度升高时,会造成岩石的( )。

A.屈服极限增大,脆性也增大。

B.屈服极限增大,脆性减小,韧性增大。 C.屈服极限减小,脆性增大,韧性减小。 D.屈服极限减小,韧性增大。

四.简答题

1.简述主应力和主平面之间的关系。

2.简述岩石的能干性与构造变形特征对比。

3.确定地层不整合关系的标志有那些?如何确定不整合形成的年代? 4.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分别论述之。 5.识别地层顶、底面的标志有那些? 6.“V”字形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什么是外力、内力和应力? 8.什么是蠕变和松弛?

9.构造尺度划分方案与研究意义。

10.试论构造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应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构造层次:所谓构造层次是指变形过程中,由于地壳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所导致的构造分带现象(将地壳分为上部构造层次、中部构造层次和深部构造层次三个构造层次?上部构造层次:主导变形机制是剪切作用,以脆性为主,故这里是断层分布区。中部构造层次:主要变形机制是弯曲滑动,塑性变形产生等厚褶皱。深部构造层次:主导变形机制有两种,先是压扁作用,然后是流动作用)。

2.岩层面向: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是成层岩系中由老变新的方向。利用原生沉积构造可确定之。是构造研究的基础。

3.应力:作用于物体内单位面积上的附加内力。应力的国际单位:帕斯卡(Pa),常用牛顿/平方米(N/㎡),或kg/cm2。应力通常用σ(西戈玛)表示。 4.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为共轭剪裂角。

5.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地层层序不连续,缺失某一时代地层,岩性及所含化石不一致或突变。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不整合面与上覆新地层平行与下伏老地层斜切。

6.倾角: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和水平面的夹角。

7.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或平行,地层层序连续,岩性及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

8.剪应变:指岩石在剪应力或扭应力作用下,使岩石内部原来相互垂直的两条线段所夹直角的改变量。

9.递进变形:在外力作用条件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变形是由无数瞬间微量应变及相应的应变状态的无穷积累、发展而成的变形过程。

10.倾伏角:直线型构造的倾斜角,是直线与水平面投影之夹角。

11.非均匀变形:变形物体内部各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其表现特征是,直线经变形后成为曲线或折线。平行线变形后不再保持平行。圆变形后亦不再是园或椭圆。非均匀变形的典型实例是褶皱构造的形成。

12.能干性差异:描述性构造术语,即用物性的粘度比来表示岩石的能干性差异;岩石的能干性是指岩石变形行为相对的差异性,按其将岩石分为能干的(强的)和不能干的(弱的);可以根据同一变形条件-历史-背景的状态下岩石变形的差异估测岩石的能干性。

13.共轴递进变形: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多次微量应变逐次叠加过程,此种变形发展过程即称递进变形。共轴递进变形的典型实例是递进纯剪变形;其应变过程中应变主轴方向保持不变(图示说明为佳)。

二.填空题

1.伸展构造、压缩构造、走滑构造 2.弹性、塑性、断裂 3.成分、颜色、结构。 4.走向、倾向、倾角。 5.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

6.线应变、剪切应变。 7.平移、旋转、体变、形变。

三.选择题

1.B 2.C 3.A 4.B 5.C 6.B 7.B 8.C 9.B 10.A 11.B 12.C 13.A 14.A 15.C 16.D

四.简答题

1.简述主应力和主平面之间的关系。

答:主应力:弹性力学可以证明:对于给定的一个单元体,总能够找到这样一种取向:单元体表面上的剪应力分量都为零,即三个正交截面上没有剪应力作用而只有正应力作用,这种情况下的正应力称为该点的主应力,分别以?1、?2、?3表示。

主平面:三个分别包含其中两个主应力的正交截面。 2.简述岩石的能干性与构造变形特征对比。

答:岩石的能干性是描述岩石变形相对差异的术语。按岩石能干性的差异将其分为能干的(强的)和不能干的(弱的)。相同变形条件下,不能干者易发生粘性流动。同一地区经历相同变形条件的岩石变形差异(特征)可通过①劈理折射的对比;②香肠构造的对比;③褶皱形态的对比;④有限应变状态的对比来估测岩石能干性差异和各自构造变形特征。

3.确定地层不整合关系的标志有那些?如何确定不整合形成的年代?

答:确定不整合接触关系的标志有:古生物地层标志;沉积特征标志;构造标志;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标志

不整合形成的年代通常相当于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所缺失的那部分地层的时代,或下伏地层中最新地层以后与上覆地层中最老地层以前之间的时期。

4.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分别论述之。 答: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主要因素有:

①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与岩石所含矿物的硬度、矿物之间的胶结物以及层理的厚度有关系;②围岩 围压增大,岩石的弹性和强度极限提高,韧性增强;③温度 温度增加,促使岩石由脆性向韧性转化;④溶液 溶液降低岩石的弹性极限,增强韧性,还促使矿物的溶解和新矿物的形成,有利于塑性变形;⑤时间 快速施力,使岩石脆性增加;重复施力在临界值以下,岩石不会破裂,在临界值之上,塑性变形累加,岩石有可能破裂;蠕变和松弛降低了岩石的弹性极限。

5.识别地层顶、底面的标志有那些?

答:层面标有波痕、雨痕、泥裂、波痕及底面印模等;层内标志有斜层理、粒序层理等;生物标志有植系、化石保存状态、叠层石等。

6.“V”字形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当地质界面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质界线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下坡的“V”字形,地质界线的弯曲紧闭度小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紧闭度。

②当地质界面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但地质界面的倾角大于地形的坡角时,地质界线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下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上坡的“V”字形。

③当地质界面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但地质界面的倾角小于地形的坡角时,地质界线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下坡的“V”字形,但地质界线的弯曲紧闭度大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紧闭度。

7.什么是外力、内力和应力?

答:外力是指被研究物体(对象)以外的物体施加于所研究物体的作用力。内力是由外力作用引起的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应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的大小。

8.什么是蠕变和松弛? 答:蠕变指在应力不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岩石的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松弛指在应变维持恒定时,随着时间的增长,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

9.构造尺度划分方案与研究意义。

-8+8

答:构造尺度是指构造规模。研究地质对象尺度范围10—10Cm。一般可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和超微型六个级别。应进一步阐述各型研究的对象,重点阐述《构

造地质学》研究尺度的内容和意义。阐述不同类型的尺度的主要研究方法。

10.试论构造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应用。 答案略,请结合实际进行讨论。

搜索更多关于: 构造地质学阶段性作业1 的文档
构造地质学阶段性作业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7tgu9xqt45s23r4aji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