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现实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如何做到对学生“严慈相济”?
一是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
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长的“未熟人”,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吵闹大家,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的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但是,有的教师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坚决杜绝这种做法,否则便是违背教师道德的。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如果学校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恐吓和人为制造的权威上,那是最糟糕不过的了,这样的反常制度会扼杀学生的健康情感和直率性格,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二是要严而有度。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严格要求必须防止“一刀切”。有的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努力也难以达到的,而对于好的和优秀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分对待,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严而有方。伊索有一则寓言: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于是,太阳对风说:“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学之中。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四是要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五是要严中求细。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奇曾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眼、嘴、额的动作中来了解他们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细”本身就是爱。
一位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这种爱和情就是关心、体贴、帮助加严格要求,这种情和爱既深刻又博大。慈母对孩子之所以无私,是因为有血缘关系。教师对学生付以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付以慈母般的柔情,那就是一种更崇高而伟大的爱,它强烈地感化着青少年一代,使他们感悟人生,走向人生。 所以现代教育思想倡导教师对学生要进行人文关怀,但这并不是不要严,一味讲慈爱,那是没有原则的表现。要严得合理、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如教师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就要严格要求,这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有利的。学生的养成教育除了引导,往往还需要带有强制性,教师非从严不可,正所谓“无规钜不成方圆”;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要从严要求。如“按时上学,认真听讲,完成作业”等都要有严格的管理要求。另一方面,要淡化权威意识,才能做到“严慈相济”。如学生犯了错误,很多是“一时冲动、一念之差”,事后其实已十分后悔了。教师应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改正的机会;又如对后进生要适当降低要求,增强感情投入,给他们以信任和鼓励。因此,做一名教师要能够正确把握好管理的尺度,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
新修订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关爱学生”中提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对学生可谓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教师成了名人,教育成了热点,几个正面或负面的典型让教师这个行业臧否不一。发生在中国西南大地上的里氏8.0级汶川特大地震,震动了社会各界,由此造就了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教师,有义薄云天的谭千秋,用自己像雄鹰展翅般的身体,双臂紧紧护住学生,还有舍生取义的张米亚放弃已把握住的逃生希望,返回危险地带救助学生……也有声言专爱自己,遇到危险只顾自己先跑的“范跑跑”。极端的人物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平常常的人,说好呢,也好不到哪里去;说坏呢,又坏不到哪里去,属于庸常之辈。作为教师,平心而论,对学生关心爱护,是工作本身的应有之义,但是如何做到严慈相济呢?这个度真的很难把握。
每个人家都有严父慈母,正因为有了严慈相济的教育才能让孩子顺利地成长成才。有个叫巴迪的孩子写了一首诗,母亲赞不绝口:“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妈妈将诗拿给从公司回家的父亲看。父亲对夸大其词的称赞不予欣赏,“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面对母亲的嚷嚷和要求对孩子的鼓励,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想想自己和其他的孩子,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自己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自己吹来,才使自己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
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们其实都从心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们努力地向前驶去。 凭良心说,教师在学校是老师,在家里是父母,身兼数种角色而且能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转换并用爱去教育他们。老师对学生能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严慈相济,许多时候会比家长更冷静更理智地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错误,即使体罚也会把握一个度,不会轻易出现意外。倘若一味地迁就,用“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桎枯老师的手脚,老师动辄得咎,想有所作为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当老师的我在家辅导孩子时,由于角色不一样,没有比较,也会生气发火啊。学生年龄相近,知识相当,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对比。既然许多孩子都是一样的状况,应该是共同的年龄特征,施教者才心态平和,才不会出现拔苗助长求全责备的现象。许多时候由于媒体不负责任地信口雌黄,受众偏听偏信,才使本来并不复杂的事情搞得彼此之间产生隔阂。像长丰某中学七年级地理老师杨金贵,也就是成了众矢之的的那个“杨不管”,后来站出来澄清事实,在杨涛与同学打闹过程中确实进行过管教,不像媒体所说的听之任之,一下都没管,而且造成他不敢管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如果社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让老师们自觉地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全力,对学生齐抓共管,尤其是对待问题学生,我相信这样严慈相济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师生才能真正成为良师益友,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并形成良性循环,改善社会的风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