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李商隐及其诗歌初探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0:27: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李商隐及其诗歌初探

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继承并发展了魏晋南北朝诗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一代的文学潮流。其拥有诗人之盛,流传篇章之多,艺术造诣之高,其他朝代的诗歌都难以望其项背。《全唐诗》中共收录二千二百多位诗人的作品,包括诗篇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实际上唐朝出现的诗人和完成的诗篇,远不止此数。

明代高棅根据唐代经济社会的变迁以及唐诗的发展规律,将唐诗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其中,初唐是唐诗的开创期;盛唐是唐诗的全盛期;中唐秉承盛唐余韵;至于晚唐,历来多有争议。或说唐诗在这个时期已经“罹难”,失去了以前的风采,渐渐趋向没落;或说唐诗到了晚唐出现了新的创作方法,另辟蹊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晚唐出现了李商隐等一批在唐代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人。

李商隐,字义山,唐朝荥阳人,晚唐最著名诗人之一。李商隐的一生正是唐朝江河日下之际。他十岁以前随父亲于江南颠沛流离,父亲去世后,他将父亲的灵柩运回家乡,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刻苦读书。待学有所成之后,却怀才不遇,直至遇到牛党的令狐楚等能够理解和同情自己的正直人士后,才有了栖身之地。但他们大多早逝或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来诗人为李党的王茂元所器重,并将女儿许配给诗人,自此诗人卷入了著名的“牛李党争”。朋党之争的祸害,宵小之徒的排挤,使诗人的生活悲惨寂寞。加上李商隐贫病交加,去世时年仅46岁。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作品与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所以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要想深入理解李商隐诗作中想传达的信息,首先必须对他的生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惨淡的、忧郁的、落寞的,而李商隐的诗,正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触而发出的咨嗟吟咏,写景即所以抒情,咏史即所以抒怀。李商隐在他的作品中也几次提到自己的创作动机和艺术手法,“楚雨含情皆有托”,“巧啭岂能无本意”等诗句都是他的自白。

李商隐的生平对其创作影响颇深。他的诗作中有大量写景自伤生平和咏史讽刺政治的诗,仅自伤生平的诗大致就可以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前期作者描写自己美好理想和远大抱负的诗,如《定安城楼》、《题小松》等;第二类为作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诗,如《春日寄怀》、《柳》、《池边》等;第三类为描写离愁别恨的诗,如《落花》、《思归》等;第四类为反应倦游心情的诗,如《晚晴》、《二月二日流杯亭》等;第五类为感叹年华易逝,时不我与的诗,如《乐游原》、《小园独酌》等;第六类为反映贫病交加的诗,如《蝉》、《七夕偶题》等。其中有很多诗都是通过写景、咏史或议论的方式,间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比较含蓄委婉。如《题小松》中“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安定城楼》中“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都是借景抒怀。这类诗在李商隐的诗作中占了很大成分。

李商隐似乎非常喜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或历史中,这就是他作品比较著名的一个特点,寄托遥深,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这个特点表现在对现实感受的深刻和表达方法上的隐晦曲折,而这种风格

的形成,一方面固然和他的生活经历,创作道路 ,美学观点等等有关,但在另一方面,它还联系着唐诗的发展过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李商隐诗中的寄托遥深,实际上正是他诗中现实主义精神的所在。因为只有对客观现实有了深刻认识,有了强烈感受,才会有寄托。

李商隐善于通过叙事写景来抒情,他能抓住事物,景色最典型的特征以勾勒出鲜明形象,捕捉昙花一下地呈现在眼前或浮光掠影地闪过脑际的事物和意念,加以艺术的着色,用来传达出内心深沉的情感。不仅“徒劳恨费声”的蝉(《蝉》),“失栖”的乌鹊(《赴职梓潼留别谓之员外同年》)能够引起诗人的自伤和感慨,甚至“拂水”、“衔花”的燕子(《越燕二首》),“含风”而舞的垂柳(《柳》),“已落犹开”的林花,也莫不映入诗人眼帘而引发诗人深沉的喟叹。

李商隐的咏史诗多是政治讽刺,包括咏历史人物的《贾生》、《王昭君》等,咏历史的《陈后宫》、《马嵬二首》等,多半是有所寄托,借古讽今的。如《贾生》中“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甚至诗人在晚年还满怀惆怅地吟出“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这些诗是诗人历史观的反映,其最重要的还当属《咏史》中首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语重心长,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从其他的咏史诗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主题思想,可见诗人对于统治者还是抱有希望的,希望唐朝能够长治久安,诗中虽多有讽刺,但观其意图,应是劝谏成分居多。

李商隐创作这么多的政治咏史诗,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借古讽今,针对当时客观现实而发的。目的在于要

统治阶级引起警惕和重视,接受历史教训,从而积极摒除弊政,走向中兴。李商隐生活的时期历经穆、敬、文、武、宣五个帝王,那时唐朝还没有大的动荡,裘甫起义发生时诗人已经去世两年了。他所在的这个时期,唐朝虽然日趋衰弱,但这些君主多为庸主而非昏主,所以设身处地,对统治者寄予希望大抵没什么错,故而后人对李商隐咏史诗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最后,再来谈一下李商隐的无题诗。其实说起李商隐,最为我们所知的还是那几首无题诗,甚至有人将其列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之一。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高度成就的表现,最能充分他的艺术风格。我们常说的寄托遥深大都体现在这些无题诗中。无题诗形式优美,这是为后人所公认的,李商隐前后共创作了近百首无题诗,约占其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

这个“无题”还有好几种类型。首先是题目就叫无题的诗篇,这类大约有二十首左右,包括七律,七绝,五律和乐府诗。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闻道闾门萼绿华”,“照梁初有情”等等;其次是以开始几字为题的,共四十首左右,包括七言,七律,五言和五绝。如《锦瑟》,《一片》,《二月二日》,《洞庭鱼》,《垂柳》等等;最后还有取诗中或结尾数字为题的,如《西溪》二首:“近郭西溪好”,“怅望西溪水”,《即日》一首:“一岁林花几日休”。此外,如《漫成五首》、《偶题二首》之类的应当也算无题诗。可以看出,研究无题诗对于研究李商隐诗歌是多么重要。

无题诗的创作无疑是李商隐在唐诗发展中最重大的贡献之一,可

搜索更多关于: 李商隐及其诗歌初探 的文档
李商隐及其诗歌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82uh8amx5423gj8gje700kc52051d00kf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