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5 3:59: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影响因素 ①有利因素

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b.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

a.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b.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c.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典例】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指出:“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与山林。”这体现出( )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

[审题指导] ①定时空:古代农业经济。

②抓关键: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与山林。

③调储备: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生产经营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艺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④析选项: 选项 A项 B项 C项 排查分析 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中未体现道家思想 根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可知,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正误 错误 错误 正确 D项 [答案] C

材料中仅有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错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反映。这就要求考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要把握这一原理,从经济角度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或实质。中国人对静谧田园生活的向往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有关;欧洲诗歌中常见牧野与山林则跟庄园经济盛行有关。另外还要注意,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同学认为小农经济下,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衣食无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问题延伸] 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 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也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政策 文学 民族心理 家庭 伦理

[深度思考]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国情怀] 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借鉴 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兴修水利设施,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5.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之路。

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小农经济模式的形成。

(3)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题组1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有称‘人身牛首’),断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载,这些内容( )

A.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 B.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 C.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

D.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

[解析] 耜耒是早期农业生产工具,并非想象,故A项错误;耜耒与刀耕火种无关,故B项错误;相传神农氏制造了农具——耜耒,反映出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故C项正确;以农立国的方针伴随着小农经济的产生而逐步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 C

2.“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C.耜耕

B.铁犁牛耕 D.耦犁

[解析] 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

[答案] A

题组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

省份 四川 四川 重庆 重庆 重庆 地点 绵阳 荥经 巫山 涪陵 云阳 铁器物种类 斧、鍤、锛 铁锄、曲炳刀、削刀 铁犁铧、长釺形器、铁削 铁斧、铁锯、刻刀 铁削、铁锄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解析] 铁犁牛耕只是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下主要的生产工具和农业动力,仅从铁器的广泛分布也并不推断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表格所展示的只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而非比例表,所以仅仅依据该表格难以推断铁器是否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生产工具,故B项错误;通过表格内容不难

看出,铁器于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西南地区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4.耕耙耱(mò)是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农业生产技术。耕是指犁地翻土;耙是指将犁地后形成的土块耙碎;耱也作耢(lào),是用荆条或藤条编成的长方形农具(见右图,其功用和耙差不多),一般在其上压以一定重量,以畜力或人力在前面拉,用来平整地面和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83vx3jbse3gzju6vsv034ka295j7z00cz7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