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
——第一节 ——————————
1.适应: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加以调整的应答反应过
程。形态学上表现为 萎缩 、 肥大 、 增生 和 化生 。
2.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萎缩的分类: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
去神经性萎缩和内分泌性萎缩 。
3.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第二节 ——————————
1.变性:是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异
常增多的现象。
2.细胞水肿常见于心肌细胞、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脑神经细胞。气球样变常见于病毒 性肝炎。
3.玻璃样变,本质是蛋白质蓄积,分型:细动脉壁玻变、结缔组织玻变、细胞内玻变。 4.两种病理性钙化的区别
病理性钙化 钙磷代谢 沉积部位 钙盐沉积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异物中
营养不良性钙化 钙磷代谢正常
转移性钙化 钙磷代谢失调,血钙升高 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
5.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是 细胞核的变化 。有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6.三种类型坏疽(=坏死+感染)的区别 干性坏疽——动脉阻塞,静脉回流通畅 湿性坏疽——动脉阻塞,静脉回流受阻
气性坏疽——由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引起
7.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和包裹、钙化。 ——第三节——————————
1.按再生能力强弱,可将机体细胞分为三类:
①不稳定细胞 (持续分裂细胞):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泌尿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
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
②稳定细胞 (静止细胞) :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骨细
胞
③永久性细胞 (非分裂细胞) :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
2.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是一种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外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
湿润,触之易出血,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
3.肉芽组织的功能:
① 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 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损伤 ③ 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症渗出物以及其他异物。
4.一期愈合:皮肤无菌手术的切口愈合,是典型的一期愈合。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的区别
伤口状态 创缘情况 炎症反应 再生顺序 愈合特点 缺损小 一期愈合 二期愈合 缺损大,或伴有感染 可缝合,创缘整齐、对合紧密 不能缝合,创缘无法整齐对合,哆开 轻,再生与炎症反应同步 重,待感染控制、坏死清除后,开始再生 先上皮覆盖,再肉芽组织生长 先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再上皮覆盖 愈合时间短,瘢痕小 愈合时间长,瘢痕大 第五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节——————————
1.淤血的结局:水肿、出血、坏死、硬化、侧支循环失代偿。(①组织水肿和体腔积液②漏出性出血③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④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器官淤血性硬化⑤侧支循环失代偿) 2.心衰细胞:在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淤血中,在肺泡腔中含有含铁血黄素的细胞。
3.槟榔肝:在右心衰竭引起的肝淤血中,肝脏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脂肪变性区)相间的形似槟榔切面的
条纹。
◇慢性肺淤血——左心衰竭 ◇慢性肝淤血——右心衰竭 ——第三节——————————
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凝固性增高。 3.选择、填空
血栓的分类: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和透明血栓。 白色血栓的实质是血小板。
混合血栓的成分:血小板梁及梁间的红细胞 红色血栓的实质是血凝块。
透明血栓(位置、本质和常见病症)是一种发生在微循环血管内的血栓,由纤维素构成,见于DIC(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
——第四节——————————
1.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心血管腔的现象。 2.栓子运行的途径
① 来自左心和体循环动脉系统的栓子 ② 来自右心和体循环静脉系统的栓子 ③ 门静脉系统的栓子 ④ 交叉性栓塞 ⑤ 逆行性栓塞
3.最常见的栓塞是 血栓栓塞 。 4.
脂肪栓塞:常见于长骨粉碎性骨折,从静脉入血,堵塞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羊水栓塞:静脉入血,堵塞肺动脉 ——第五节——————————
1.梗死:器官或组织由于血管堵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2.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
质地取决于实质与间质的比例, 颜色取决于梗死灶内的含血量。
第六章 炎症
——第一节——————————
1.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2.变质: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3.渗出: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包括纤维素等蛋白质)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
黏膜表面的过程。
4.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5.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第二节—————————— 1.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渗出液 漏出液 <1.018 相对密度 >1.018 2.渗出液的作用(简答题)
①稀释毒素及有害物质,减轻局部组织损伤 ②为炎区带来营养物质,运走有害物质 ③渗出物含有能够消灭病原体的抗体和补体
④渗出物含有能够限制病原体扩散的纤维素网,有利于白细胞发挥表面吞噬作用 ⑤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白细胞的吞噬过程:识别和黏着(调理素成分:IgG和C3b)、保卫吞入、杀灭与降解。
浆液性炎 以血清液为主 浆液性卡他性炎(发生于黏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