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及特点 地形 等高线特点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低外高 山谷 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 图示 山峰 盆地 山脊 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 陡崖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鞍部 二、地形剖面图 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1.概念: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线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2.比例尺: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与原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根据要求确定。
3.意义:它在平整土地,修建渠道,修建铁路、公路和其他工程时,可作为计算土石
1
方量的依据。
微点1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分
(1)海拔:地表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表某两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如图,甲地海拔为1 500 m,乙地海拔为500 m。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 m。 微点2 等高线地形图的五个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等高距一般全图一致。
(3)等高线一般不能相交(D处等高线重合处形成陡崖)。 (4)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
(5)示坡线指示地势降低的方向,如图中C处附近的短线。
微点3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可能相等,也可能相差一个等高距。 微点4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规则 (1)确定剖面线两端点的海拔。
(2)确定剖面线经过地区海拔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3)为了使地面高低起伏更明显,垂直比例尺一般要比原图大。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与判断
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 m,瀑布的落差为72 m。据此回答1~2题。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 A.90 m C.340 m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A.260 m C.360 m 【图解思路】
B.310 m D.410 m B.230 m D.420 m
【尝试解答】 1.D 2.C
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计算
1.两地间相对高度的计算
公式:H相=H高-H低或(n-1)d<H<(n+1)d,其中n为两点之间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3
2.陡崖高度的计算
(1)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图示崖顶为400 m≤H顶<500 m。 (2)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图示崖底为0<H底≤100 m。
(3)陡崖的相对高度:(n-1)d≤ΔH<(n+1)d。图示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0 m≤ΔH<500 m。
(说明:n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
3.闭合等高线的计算
闭合等高线计算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
条件 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高值相等 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低值相等 4.计算两地的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0.6 ℃×H相)/100 m。
5.地形坡度的计算与判断
坡度由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两点相对高度可根据两点等高线计算,水平距离可根据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计算。
(1)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 原因:同一幅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单位距离的高差大(相同距离内高度差大),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单位距离的高差小(相同距离内高度差小),坡度缓。
(2)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
①如果比例尺和等高距都相同,则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单位:m)的坡度大小为C>A>D>B。
4
判读 则曲线内的数值高于这个高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 则曲线内的数值低于这个低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 举例 图中A点的海拔为200 m<A<300 m,符合“大于大的” 图中B点的海拔为100 m<B<200 m,符合“小于小的”
②如果等高距的大小和等高线的疏密都一致,则比例尺较大的地图上的坡度较大,比例尺较小的坡度较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大小为A>C>D>B。
③如果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线的稀疏都一致,则等高距较大的坡度较大,等高距较小的坡度较小。例如,下图中(单位:m)的坡度大小为B>D>A>C。
④比例尺和等高距都不相同,则可用tan α=H/L的值进行比较。H表示坡高(相对高度),与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有关系,L表示坡宽(坡宽=图上距离/比例尺)。
(2020·南昌一模)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地的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回答1~2题。
1.E地海拔可能是( ) A.1 170 m C.1 210 m
B.1 190 m D.1 230 m
2.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形成较大瀑布的是( ) A.甲 C.丙
B.乙 D.丁
详细分析:第1题,图示E地位于1 200与1 220两条等高线之间,则其高度介于1 200~1 220 m之间,故C正确。第2题,图中甲、丙、丁位于谷地、乙地为山岭,且甲、丙处于陡崖位置;而瀑布多出现在陡崖位置,则甲、丙可能出现瀑布;甲位于鞍部与谷地的结合部,汇水面积小而不可能出现较大瀑布;丙位于较大的谷地中,汇水面积大而可能出现较大瀑布。
5
答案:1.C 2.C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自然地理特征
(高考上海卷)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主体部分表示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 A.新月形沙丘 C.三角洲平原
B.山地梯田 D.滨海沙滩
2.图中河流的流向及河流与水渠的关系是( ) A.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B.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C.河流自北向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D.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C
1.判断地势地形特征 判断地势高低 宏观主要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大小来判定。数值大,地势高,数值小,地势低。若图中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陆 平原:海拔在200 m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6
地形判读 地 丘陵:海拔在500 m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 m,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山地:海拔在500 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 m,等高线较密集 高原:海拔较高(1 000 m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海岸线:0 m等高线表示海平面,沿海地区一般表示海岸线 海 大陆架:海水深度不超过200 m,且等深线稀疏 洋 大陆坡:海水深度超过200 m,且等深线密集 海沟:海水深度大,且两侧等深线密集 2.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 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水系特征 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线) 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山谷线)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等高线在山脊处向低处弯曲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资源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 水文特征 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有关 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3.判断河流流向及流域面积 判断流向 判断流域面积 4.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 判断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温度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阳坡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
(2020·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一诊)2018年11月3日,突发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阻断了
7
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发育于河谷,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根据山脊线作为河流的分水岭,确定河流的流域面积 气温差异 判断气候差异 降水差异 光照差异 金沙江。下图示意金沙江某段河流及附近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回答1~3题。
1.山体滑坡之前,河流①②段( ) A.①处流向②处 西南流向东北 B.①处流向②处 西北流向东南 C.②处流向①处 西南流向东北 D.②处流向①处 东北流向西南
2.若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在堰塞体自然崩溃之前,①处水位变化为( )
3.山体滑坡发生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滑坡处的相应等高线( ) A.没有变化 C.向低海拔处凸出
B.向高海拔处凸出 D.趋于平直
详细分析:第1题,由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知,图中河流由①处流向②处;结合指向标,可确定由西北流向东南。第2题,①处位于堰塞体上游,在堰塞体自然崩溃之前,①处水位持续上涨;结合沟谷下窄上宽的特点,在河流流量稳定的前提下,①处河流水位上涨先快后慢。故A正确。在上游来水稳定的前提下,河流水位上涨速度与河道形态相关。图示河流位于高山峡谷中,则河道形态为“V”形;相同来水量,前期因河道下部窄而水位上升快,后期因上部较宽而水位上升较慢。第3题,山体滑坡发生后,滑坡处地势较两侧低,则相应等高线向高海拔处凸出。
答案:1.B 2.A 3.B
8
凸面镜又叫广面镜,主要用于各种弯道、路口,它可以扩大司机视野,使司机及早发现弯道对面车辆。下图为某地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图1)和司机小王看到的凸面镜里的画面(图2)。据此回答4~5题。
4.该凸面镜最可能设置在( ) A.① C.③
5.司机小王驾驶的车辆正驶向( ) A.东方 C.西方
B.西北方 D.南方 B.② D.④
详细分析:第4题,③位于山脊,山脊两侧的司机无法直接看到对方,故需要凸面镜,①②④处司机的视线没有阻挡,能看清附近路面状况。故选C。第5题,结合上题可知凸面镜在③处。观察图2可发现,镜面中车辆正靠近山体一侧行驶,结合靠右行驶的原则,该司机驾驶的车辆刚到拐弯处,还未转弯,车辆正驶向南方。故选D。
答案:4.C 5.D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践应用
(2019·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9
C.植被
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D.坡向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D 2.B
等高线地形图与生产实践
1.选点 点的类型 区位要求 ①选在两侧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造价水 库 坝 址 库区 坝址 低、库区容量大);②应避开喀斯特地貌、地质断裂带,并考虑移民、生态等问题 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续 表 点的类型 区位要求 ①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②要港口 建在经济发达、腹地广阔的地区(右图中丙地适合建造港口,因为丙地位于海湾内,可避风浪,且等深线较密集,水深;陆上地势平坦利于建港)
10
图示 图示 ①应避开河谷、河边,以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②避开陡坡、宿营地 陡崖,以防崩塌、落石造成的伤害;③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图中宿营地选在C地) ①应建在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航空港 ②地质条件好;③跑道与盛行风向平行;④气象条件好,多晴朗天气;⑤离城市较远(图中D地适合建飞机场) 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坡、背山面水(河流、湖疗养院 泊、海洋)、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图中③地适合建疗养院) 气象站 2.选线 线的类型 区位要求 一般要求坡度平缓、尽量在等高线之间穿行,线路较短,尽量少公路、铁路线 占农田、少建桥梁,避开陡崖、陡坡等,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等(图中公路选线为EHF) 图示 应建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 首先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再引水路线 结合距离的远近确定(图中①线更合理) 11
输油、输气管道 3.选面 面的类型 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区位要求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图示 农业生产布局 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地区的等高线图(等高距为20米),等高线为实线的地区是荒山。当地人均耕地少,等高线为虚线的地区因人类活动,等高线走向已经发生了改变。据此回答1~3题。
1.等高线为虚线的区域,其土地利用方式最有可能是( ) 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水塘
2.近年来乡村地区的许多聚落因人口迁出而废弃,图示四个居民点最先废弃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甲居民点是当地的贫困村,当地扶贫干部在帮助其中的一个贫困户时,提出的以下
12
四项扶贫措施可行的是( )
①种植小麦 ③种植水稻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详细分析:第1题,该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等高线为虚线的区域多靠近河流,且该区域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所以其土地利用方式最有可能是水田,故选A。第2题,低山丘陵地区的人口规模比较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由乡村地区迁出,向交通和居住条件较好的地点集中。图中的丙居民点位于阴坡,耕地规模较小,距离乡道较远且和乡道间有河流阻碍,所以居民有迁出的需要,聚落易废弃,故选C。第3题,当地有较多的荒山,利用荒山发展养殖或者种植果树,经济效益较高;甲居民点靠近河流和乡道,附近的土地较平坦,水源充足,做好防洪工作的同时挖塘养鱼经济效益也较好;当地不适宜种植小麦;种植水稻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产业,由于耕地规模小,依靠传统的水稻种植业,经济效益不高。故②④可行。
答案:1.A 2.C 3.C
(2020·天津重点中学联考)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地区的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回答4~5题。
②种植果树
④荒山养殖和挖塘养鱼
4.关于图中地理事物,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丁之间可以通视 B.乙所在位置为鞍部
C.甲、丙之间相对高度可能为74 m D.此地以红壤为主且土壤肥沃
5.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各区域最可能的发展方向是( ) A.甲地 小型水力发电
B.乙地 棉花种植
13
C.丙地 步道服务部门 D.丁地 林产品加工
详细分析:第4题,图示等高距为5 m,甲海拔在40~45 m之间,丙海拔在110~115 m之间,则甲、丙相对高度在65~75 m之间,故C正确。甲、丁之间有山脊阻挡而不能通视;乙是一个邻近谷地的陡坡,而不是鞍部;我国东南地区以红壤为主,土壤贫瘠。第5题,甲、乙之间为谷地,东南地区降水多,可以在甲地修建水库,进行小型水力发电,A正确。乙地坡度太陡,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丙地位于山顶,没有紧邻景观步道,不宜建步道服务部门;丁地在景观步道旁,不适宜建加工厂。
答案:4.C 5.A
地形剖面图
(高考上海卷)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和地形剖面图(单位:m),回答1~2题。
1.左图中剖面线AB和MN的交点在右侧两剖面图上所对应的位置分别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
2.若该区位于一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150 m时,图示范围内将出现( )
A.一个岛 C.三个岛 【图解思路】
B.两个岛 D.无岛
【尝试解答】 1.D 2.D
14
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步骤 画线 具体内容 根据要求在需绘制剖面图的两点之间作出一条直线 纵坐标表示海拔,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要根据需要选取垂直比例尺定尺 和水平比例尺;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原图一致,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找点、描点 连线 找出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及特殊点(最高、最低、转折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用平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 2.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方法
判读地形剖面图,主要抓住以下“三看”
3.通视问题的分析方法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常见有以下两种情况:
15
(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如下图)
(2)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通视。(如图)
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范围内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 A.199米 B.249米 C.299米 D.349米 2.符合甲、乙两地之间地势起伏状况的是( )
3.据图判断,该区域耕地和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干流的( ) A.东岸 B.南岸 C.西岸 D.北岸
详细分析:第1题,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图中干流河谷为海拔最低处,海拔最低处与最高处之间有5条等高线,假设离干流河谷最近的等高线海拔为a米,则河谷海拔大于(a-50)
16
米、小于或等于a米,最高处海拔大于或等于(a+200)米、小于(a+250)米,则两点的高差大于或等于200米、小于300米。第2题,依据等高线分布,甲、乙与河谷之间高差相同,但甲与河谷之间的等高线较乙稀疏,因而甲坡较乙坡坡度小,排除A、C项;从甲至河谷,海拔逐渐降低,不存在明显的地形起伏,B对,D错。第3题,据图可知,河流干流从北向南流,并且干流西岸等高线较东岸稀疏,地形较东岸平缓,适宜农耕作业和村落建设。
答案:1.C 2.B 3.C
(2020·南昌模拟)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相应的地形剖面图,甲、乙两图表示的实际范围完全相同(乙图等高线被省略),但两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形式上存在差异。据此回答4~5题。
4.乙图比甲图( ) A.比例尺更小 C.等高距更小
B.比例尺更大 D.等高距更大
5.在实际地面上,E、F、M、N四地海拔的关系是( ) ①E、F海拔一定相同 ②E、F海拔可能不同 ③M、N海拔一定相同 ④M、N海拔可能不同
17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详细分析:第4题,甲、乙两图图幅大小一样、实地范围完全相同,则比例尺相同;但乙图地形剖面图中地势起伏更细致,能反映较小的地势变化,说明乙图等高距更小。第5题,图中M、N两点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则海拔必然相同;但E、F两点在图中没有明确对应的等高线,则两点海拔不一定相同。故D正确。
答案:4.C 5.D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面上海拔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图,是反映区域特征
的主要形式。主要考查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疏密分布特点及其对应的地形类型和地势变化等知识。试题中多以虚拟区域或具体区域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区域的地形差异及其对人类生产(工农业生产、交通等)、生活的影响。
判读内容 数值 大小 延伸 方向 疏密 程度 ①数值大小及变化趋势;②最大值和最小值 等高线大致延伸方向(或凸出方向) 等高线疏密程度及分布组合(高疏低密为凸坡,高密分析解决问题 ①计算相对高度;②判断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③判断地形类型或地形部位;④判断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阳坡、阴坡);⑤判断地面径流流向 ①判断坡度陡缓,流速快慢;②判断凹凸坡;③合理安排农业生产(陡坡发展林业,缓坡可修筑梯 18
低疏为凹坡) 田等);④合理选择交通线区位(交通线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弯曲 状况 等高线的凸出方向(凸向低处为山脊,凸向高处为山谷) ①一般的闭合等高线;②位①判断山脊(分水岭)、山谷(河流)位置;②判断河流流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③判断等温线弯曲状况(山谷处地势较低,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凸向温度低的地方,山脊相反) 局部 闭合 于两条数值不等的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判读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①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地、盆地、洼地等);②判断气温高低;③判断两地的相对高度等 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 A.50 m C.60 m
(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B.55 m D.65 m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
A.15 m C.65 m 【判读流程】
第一步,读图名、图例。 明确图例内容和比例尺大小。 第二步,读数值大小。
第(1)题,图示等高距为5 m,最高点在东北角,最大高度介于80~85 m之间,最低点
B.40 m D 90 m
19
位于东南角,海拔介于20~25 m之间,故最大高差介于55~65 m之间。
第三步,读疏密程度。
第(2)题,①②③④附近,③处附近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河水流速最快。 第四步,读局部闭合。
第(3)题,水库应建在开口较小的谷地处,根据等高线形状及坝高要求可知在①②之间最适合建大坝,在此处建坝,坝顶海拔可为55 m,坝底海拔可在40~45 m,坝高在10~15 m,符合要求;对照比例尺,55 m等高线距离最近处约为40 m。
【尝试解答】 (1)C (2)C (3)B
(2020·天津调研)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量算图示地区铁路桥至公路桥一段河流的流程;写出大青山山顶与李村之间的相对高度;站在大青山山顶可否看到李村,并简述理由。
(2)某游客在山区小路游览,在小桥至古庙一段行走感觉轻松,请分析其原因。 (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并简述其对该地区聚落的影响。
详细分析:(1)结合铁路桥与公路桥之间的图上距离与比例尺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大青山山顶和李村各自的海拔取值范围,然后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所以站在大青山顶看不到李村。(2)小桥至古庙一段路较为平缓,所以游客行走感觉轻松。(3)结合图示中的指向标知该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地势低平的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大;起伏大的区域则不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小。
答案:(1)1 000~1 200 m之间。 250~350 m之间。 不能看到,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 (2)坡度缓;小路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
(3)地势北高南低。 地势低平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的地区,聚落规模小。
地形特征类
20
角度一 地形的判断及地形特征的描述
角度二 地形地势形成的主要因素
角度三 比较不同区域的地形差异
角度四 地形地势的判断及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地形特征要点 特征描述 ①地形以平原(盆地、丘陵、地形类型及分布 高原、山地等)为主;②主要分布在北部(或东部等);③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等 ①地势××高××低,或地势地势特征 由××向××倾斜;②地势起伏大或地势平坦 海岸线平直,半岛、岛屿少或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海岸线特征及分布 海湾等或北部(南部)海岸线平直、南部(北部)海岸线曲折等
(高考四川卷)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直接从图中海岸线分布上判断 判断依据 海拔<200 m的为平原;200~500 m的为丘陵;>500 m的为山地;四周高、中间低的为盆地;海拔>500 m且四周等高线密集、中间稀疏的为高原 从等高线的数值变化、河流流向等方面判断 21
材料 “蓉欧快铁”运行线路图(图1);甲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
据图2,描述图1中甲区域的地形特征。 【套用模板】
模板答 题要点 要点获取依据及生成 ①北部和东北部海拔多在1 500 m以上,且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较小,为高原地形。 地形类型及分布 ②中部等高线海拔在2 000 m以上,且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为山地地形。 ③西南(南)部海拔多在3 000 m以上,且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较小,为高原地形 地势特征 地势起伏大,西南(南)部较高,东北(北)部较低 【尝试解答】 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分布在西南(南)部和东北(北)部,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势起伏大,西南(南)高,东北(北)低。
1.(2017·高考海南卷)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下图示意巴拉圭位置及地形。
归纳巴拉圭的地形特征。
详细分析: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和疏密程度上分析巴拉圭的地形特征。
答案:地势较低,海拔在500 m以下;以平原为主;地势自巴拉圭河(中部)向两侧逐渐升高。
2.(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下图,回答下题。
22
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
详细分析:根据等高线分布特点及河流的流向可知,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起伏较大,且南高北低;北侧以高原为主,起伏较小,地势较低,且北高南低。
答案: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高北低),起伏较大。北侧:以高原为主,地势较低(北高南低),起伏较小。
选择题
(2020·西安中学月考)下图为福建省某无人海岛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四点能最早观测到日出的是( ) A.①点 C.③点
B.②点 D.④点
2.若某人于北京时间17:30在①点拍摄日落照片,此时太阳应位于( ) A.东南方 C.西北方
B.西南方 D.正西方
3.若要拍摄以该岛主峰为背景的照片,最合适的地点是( ) A.①点 C.③点
B.②点 D.④点
详细分析:第1题,图中四点中,①点的海拔最高,东面又无障碍阻挡视线,所以是最
23
早看到日出的地点;②、③两点东面都面向海洋,但是海拔低于①点,能够较早地看到日出,但是晚于①点;④点位于山谷,受东侧地形阻挡,看到日出的时间较晚。故A项正确。第2题,依题意可知,该地日落时间为北京时间17:30,说明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故B项正确。第3题,若要拍摄以该岛主峰为背景的照片,就要从所给的四个地点中选择能够看到主峰的地点。①点位于主峰上,主峰无法作为拍摄背景;②点的西侧有山峰阻挡,拍摄不到主峰;③点与主峰之间有山脊阻挡,拍摄不到主峰;④点与主峰之间是凹坡,无障碍物阻挡视线,可以拍摄到以主峰为背景的照片。故D项正确。
答案:1.A 2.B 3.D
(2020·重庆中山外国语学校模拟)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旅游景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中虚线表示观光索道,索道运行速度恒定。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清水溪流向是( ) A.自西南向东北 C.自西北向东南
5.在图示地区可以游览的景观是( ) A.激流飞瀑 C.湖光山色
B.雪山连绵 D.古镇街巷 B.自东北向西南 D.自东南向西北
6.据图分析和计算,下列关于索道MP段和PQ段的叙述可能正确的是( ) A.MP段地势起伏相对较大 B.PQ段容易遭受山洪摧毁 C.MP段运行时间相对较长 D.PQ段运行时间相对较长
详细分析: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确定清水溪流向,再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故图中清水溪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选D。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河流没有落差较大的河
24
段,故无法游览激流飞瀑景观,A错误;图示地区海拔最高处低于850 m,不可能有雪山,B错误;图中显示有山地和湖泊,可以游览湖光山色,C对;此地是否有古镇街巷无法从图中得知,D错误。第6题,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理可知,P为洼地,Q为山丘,MP段高差小于PQ段高差,PQ段地势起伏相对较大,A错误;索道在空中,不容易遭受山洪摧毁,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MP段和PQ段水平距离差不多,但是PQ段地势起伏相对较大,索道长度较长,索道运行速度恒定,故PQ段运行时间相对较长,D对。
答案:4.D 5.C 6.D
读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7~9题。
7.图示范围内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 A.95 m C.142 m
8.站在M地,可以看到( ) A.甲地 C.丙地
B.乙地 D.丁地 B.138 m D.158 m
9.若在图中建设最高蓄水位为242 m的水库,可实现最大库容的坝址为( ) A.①线处 C.③线处
B.②线处 D.④线处
详细分析: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最低海拔为180~200 m,最高海拔为300~320 m,最大高差为100~140 m,故选B。第8题,图中甲、乙两地与M地之间有山坡阻挡,丙地与M地之间有山峰阻隔,都不能实现通视;丁地海拔较高,且与M地隔河谷相对,可以被看到。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水库坝址的选择,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图中①线处北侧海拔最高为240 m,不能达到242 m蓄水位;②线处中间较两侧地势高,不适宜
25
修建水库;③线处可以实现242 m蓄水位,且库容较大;④线处虽然可能实现242 m蓄水位,但是库容较小。
答案:7.B 8.D 9.C
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图。7月份某高中的地理社团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回答10~11题。
10.若以每小时5 km的速度步行,在图中a~b段需要的时间约是( ) A.5小时 C.7小时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该地区最高点的学生看到太阳大致在P方位落山 B.考察期间白昼不断变长
C.M点地处迎风坡,水分热量条件较好 D.P地正午太阳高度显然比Q地更小
详细分析:第10题,根据比例尺可知,图上1 cm约等于实地距离8 km,图中a~b长度约为4.4 cm,实地距离约为35.2 km,若以每小时5 km的速度步行,大约需要7小时,故选C。第11题,7月份,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东北升、西北落,图中P点位于最高点西南,并非7月份太阳落下方位,A错;考察期间,北半球地区昼长逐渐减小,B错;根据材料,该地为我国东南部某地,7月份盛行东南风,M点地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C对;根据指向标,P位于Q的西南方,其纬度相对低,7月份正午太阳高度大于Q,D错。
答案:10.C 11.C
26
B.6小时 D.9小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