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 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阅读中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并背诵古诗。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认识杜甫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的古诗。
《绝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独步寻花》 2、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成为“诗史”。
二、学习古诗
在朗读中学会鉴赏、品味。
1
1、开头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7、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了解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准备“三国故事会。
2
相关推荐: